《心經》淺釋


●《心經》是靜坐、或稱禪坐的指導口訣精要,要


自己去靜坐,才能體悟,也就是用自己的身體去感悟


《心經》所說的那一切情形。


人在什麼時候會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在什麼情況下會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智亦無得?


很簡單,靜坐到入定階段,五官的感覺都沒有了,


手腳也沒有知覺,心中一片澄明清淨,無雜念、無妄念,


真的無念、無相、無住。


在進入深定之後,進入深定也就是“行深般若波羅


蜜多時”,那時心中完完全全淨空(五蘊皆空),在那種


情形之下,根本沒有任何罣礙。無罣礙,自然就沒有恐


怖顛倒夢想,一切苦都不存在,所以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在最前面的“舍利子”,指的是佛的大弟子舍利


弗。《心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向舍利弗說明如何用靜坐


入定來體悟涅槃境界。中國古時尊稱人為“子”,例如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舍利弗本身也是得道


獲得解脫的大羅漢,所以唐三藏玄奘法師在翻譯《心經》


時,循中國習慣,將舍利弗翻譯成舍利子。


最後的咒語,是結尾的祝禱詞,印順法師曾照字義


翻譯成中文如下:“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


願大家都到彼岸去啊,吉祥圓滿成就!”


曾有老師解說,如果說“彼岸”,容易讓人起分別


心,以為既然有“彼岸”,那麼就有“此岸”。這也是


唐三藏玄奘法師故意不將“般若波羅蜜多”照字義翻


出來(字義是:到彼岸的大智慧),也故意不將最後的咒


語翻譯出來,卻只保留原音的原因。


未開悟前,以為佛在天邊、彼岸遙遠難達。開悟以


後,佛在心中,自身即佛,此岸即彼岸。


以上這句話,讓我用白話文來說明,就是:我們都


是大宇宙的一部份,和大宇宙無可分割,所有星球、動


植物、有情無情眾生,全是連結在一起的一個大整體(


)。我們何需向外去尋找本源,我們一直連結在本源之


中,根本沒有離開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