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神父新足部健康法」對各種病症及需要按摩之反應區部位,如下表5-2所示:

5-2 「吳神父新足部健康法」之病症與反應區應按摩部位對照表:











































































































































病症名稱



一般病因



一般症狀



反應區按摩加強部位



1.頭痛



由感受到外邪所引起的頭痛,是外感頭痛;由氣血虧損所引起的頭痛,是內傷頭痛。外感頭痛為風、寒、暑、濕所致;內傷頭痛大多是由虧損所引起。也有因車禍、跌打等外傷所引起的後遺症。




外感頭痛怕風、怕冷,有汗或無汗,還有發燒等症狀。內傷頭痛的症狀時有時無,常發生於過度疲勞。




先消除腦部尤其是太陽穴和後腦反應區的反應物,再加強心臟、脾臟、肺臟、腸胃、腎臟、腎上腺等反應區,加搓揉二、四、五趾指甲根旁約l分左右的井穴。第一次按摩之後,已能小睡2小時,連續七次按摩之後已能沉睡,不再有頭痛、暈眩、嘔吐等現象發生,第十次之後加強消化系統的按摩,一個月後臉色逐漸紅潤,食慾增強,眼睛炯炯有神,癲瘸症狀也少發作,發作時間更短暫,二個月後,已完全恢復健康。



2.落枕




落枕多屬體質虛弱過度勞累,睡眠時枕頭高低不合適,導致痙攣現象發生;也有因肩頸外露受風寒;或因頸部突然扭轉,或扛重物引起肌肉扭傷或痙攣發生。




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及肩胛提肌痙攣,頭向健側(健康的那一側)轉動有障礙。




延腦(小腦內側方向,腦垂體下方的腦幹,鬆弛斜方肌)、雙腳頸椎、頸部、及拇趾基節的背部(下顎反應區的外下方)、斜方肌、肩關節反應區,若加上手部拇指內側基節的頸椎對應反應區則治療效果更快,可放鬆肌肉和神經。外加肝、脾、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等反應區促使肌肉自然放鬆。




3.顏面神經


痲痺



一般人是由於夜晚睡覺醒來外出受涼,或睡熟後頭面受風所引起,還有個性緊張引起自律神經失調,也有因感冒受到病毒感染或車禍外傷而引起顏面神經麻痺。




當事人口向一側歪斜,口角容易流口水,嘴巴合不攏,眼瞼閉不上,有時流眼淚,受風吹時眼睛更難受。




腦垂體外側及小腦內側上方,太陽穴、腎臟、腎上腺、肝臟、脾臟、上下顎等反應區,加搓二、四、五趾的井穴。



4.中風



依病因通常可分為出血性和阻塞性兩類,出血性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為動脈血管非外傷性的破裂,血液進入腦部,破壞腦細胞,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是最常出現的主因。另外,血液上的疾病如有出血症狀者,和惡性腫瘤侵蝕腦血管,或是先天性腦血管畸形者,也容易發生此病。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指腦部血管非外傷性出血,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顱內動脈瘤破裂是最常見的病因。腦血栓是指腦部血管壁內形成血栓,阻礙血流運行,造成腦組織局部缺血或供血不足,若缺血的時間過長,將引起腦組織壞死。通常是由於血壓降低,血流緩慢,血管壁粗糙,血液黏度增高或凝固度增高所造成。




突然暈倒,口歪眼斜,半身不遂,舌頭僵硬不能言語,通常以半側上下肢無力為主,初期反應是肢體酸軟無力,知覺遲鈍,活動能力不佳,而後逐漸加重到無法行動,不能言。




通常此症是由於綜合性的病因所造成,所以,除了各反應區都應當作全面性的治療之外,尤其要加強腦部的反應區,打通血路,幫助腦部儘快恢復機能;再加強腎上腺、腎臟、肝臟、心臟等反應區,若是有肢體捲曲、痙攣的現象,應當特別加強副甲狀腺、脾臟和消化 循環、排泄系統的按摩。




5.高血壓



一般人認為與情緒有相當的關係,因交感神經興奮,使得細小動脈痙攣,或因飲食不當,使細小動脈硬化,甚至是操勞過度,年老腎氣虧損者,及原發性高血壓。




早期有頭痛、頭昏、失眠、記憶力衰退、注意力無法集中、煩悶、無力、心悸、腳大拇趾脹硬無彈性、臉紅等。晚期則視其心、腦、腎的病變情形而定。




以腦部反應區為主,須特別加強腦垂體、腦幹及血壓調整點、腎臟、腎上腺等反應區;再加上肝、脾及心臟反應區,以輕手法進行,補腎水,降肝火,順其氣。




6.失眠



長期思慮勞損,導致心神不寧,無法入眠;體質虛弱、久病體虛或房事過度者;飲食不當,傷及腸胃,胃氣不和,故臥不得安;惱怒傷肝,擾動心神不安而不得眠。



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食而無味;心煩失眠,頭暈耳鳴,併有健忘、腰酸、心悸等症;胸悶頭重,目眩,口苦;性急易怒,沒胃口,小便赤黃,便秘。




以腦部反應區為主,尤其是腦垂體周圍的反應區,並加強心、肝、腎等反應區,若為心脾虛弱,則加強脾、胃、心臟、小腸等反應區,在於健脾安神;若為火氣旺盛則再加上腎、膀胱等反應區,注意少吃肥膩或生冷的食物。



7.更年期


障礙



45歲至55歲的婦女,由於進入更年期,卵巢的功能逐漸退化,雌激素的分泌也隨之減少,這是內分泌系統和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所引起。



經期紊亂,週期變短,記憶衰退,頭痛,暈眩,頭部充血,眼睛酸痛,聲啞,耳鳴,困倦,噁心,失眠,感覺不安,焦慮,憂鬱,心悸,腰酸背痛,手腳麻木,消化不良,食慾不振,便秘,下痢,尿失禁,發冷發熱,頭部充血,臉部出汗,經常有恐懼感。




腦部反應區,尤其要加強腦垂體反應區、甲狀腺、副甲狀腺、子宮、卵巢、骨盆腔內組織、腹腔神經叢、淋巴系統、心、肝、脾、肺、腎、胸椎、腰椎、尾椎等反應區。



8.兒童發育異常




身體發育異常是現代常見的兒童症狀,通常與遺傳,飲食不正常,偏食等有關,另一類是食慾不振造成的問題。




身高較同年齡學童矮小,四肢發育不良,活動能力較差,食慾不振,若是延續到青春期,第二性徵也會較一般人晚。



腦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腎臟、輸尿管、膀胱、肝臟、膽囊、胰臟、脾臟、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等反應區。




9.暈眩



暈眩多為肝、腎虛弱,因而頭昏眼花;脾胃虛或體質虛弱,痰結胸中,痰隨氣走上頂以至暈眩。




發作時會感到頭昏眼花,耳鳴或嘔吐等現象;體質和脾胃虛弱者,經常覺得昏眩頭脹、腳下輕浮、失眠、心悸。



大腦、小腦、太陽穴、腎臟、肝臟、脾臟、胃、膽、大腸、小腸、 甲狀腺、內耳迷路、眼睛、耳朵等反應區。



10.耳鳴



腎虛或上焦火盛,以及肝、膽之火上升所致。



感覺到耳中有嗡嗡的鳴聲,時有時無,時間久了以後就會影響到聽覺。




額竇、太陽穴、耳朵、內耳迷路、腎臟、腎上腺、心臟、肝臟、膽囊、眼睛、鼻子、上顎等反應區。



11.眼睛


疲勞



連續工作或看書時,視力會模糊,肩頸會僵硬,有時會頭痛,這是疲勞症狀。身體虛弱時或近視、遠視、亂視、散光,眼鏡度數配戴不適合,轉動眼睛的肌肉失衡,左右眼不能保持平衡,都會造成眼睛疲勞,視力滅退。




眼睛疲勞、眼睛酸痛、眼紅、眼睛乾澀、頭痛、頭暈、視力衰退、失眠、神經過敏、食慾不振。




腦、眼睛、肝臟、心臟、脾臟、腎臟、腎上腺等為主要反應區,若有身體虛弱的問題,脾、胃、大小腸當然不可少;若是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更需注意加強肝臟、脾臟、胰臟、腎臟、腦垂體等反應區。




12.鼻竇炎



一般人是由於受風寒或風熱,氣滯不散所致,加上感冒病毒殘留,當身體免疫能力較弱時,便會出現鼻炎症狀。



鼻塞、流鼻涕、打噴嚏、鼻酸、流黃涕。




額竇、上顎、下顎、鼻子、肺臟、支氣管,咽喉、上身淋巴、扁桃腺、腎臟、腎上腺、胃、脾、大小腸等反應區。



13.牙疼



由於胃熱,或大腸有熱,加上外在風邪的刺激所引起,另外,還有腎虛牙痛,及蛀牙牙痛、過度疲勞、睡眠品質欠佳等。



如果是蛀牙牙痛,在牙齒上會有黑點,嚴重時半側顏面神經疼痛,還常伴隨著有牙齦腫痛等症狀;但若是腎虛牙痛,則不會有牙齦腫痛的症狀,痛處應該在牙根處。




腦、上顎、下顎、太陽穴、腎臟、腎上腺、脾、胃、肺、大腸等反應區。



14.肩膀


僵硬



年老體虛,氣血不足或因勞累過度而導致肝腎虧損,氣血不足;外感風邪濕寒,久居溼地,風雨露宿,夜晚睡覺時吹到冷風;外傷筋骨,筋脈受損,瘀血內阻,脈絡不通。




疼痛常因天氣變化或勞累所誘發,逐漸成為持續性疼痛;功能活動受限,筋脈及肌肉粘黏,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肌肉萎縮,而導致主動或被動功能受限。



延腦、頸椎、頸部、肝臟、腎臟、肺臟、肩關節、斜方肌等反應區。



15.狹心症



引起心臟病的病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動脈硬化,如果冠狀動脈發生冠狀硬化,血管就會變窄而發生阻塞,冠狀動脈硬化是狹心症的主要原因,飲食過量導致胃脹壓迫心臟,多吃動物性脂肪、乳製品脂肪也會促使動脈硬化。




胸悶、心絞痛、心悸、高血壓、低血壓、貧血、心律不整、頭暈目眩、耳鳴等。



(特別是拇趾內側下方的延腦)、腎上腺、頸椎、胸椎、心臟、小腸、肺、氣管、支氣管、甲狀腺、腎臟、胃、十二指腸等反應區。




16.氣喘



由於肺部受風寒,使肺氣上逆而喘;飲食不當,或脾臟的功能失調;久咳肺氣不足,年老或腎氣虧損,致氣少而喘;從小身體虛弱,遺傳長輩的過敏體質。




肺受風寒、喘急胸悶、肢體寒冷;肺受風熱、喘急氣粗、喜好冷飲;痰濁阻肺、氣喘咳嗽、痰多而粘、頭痛,不能平臥;肺氣虛、喘急氣短、咳聲無力、心悸、盜汗、怕風;腎氣虛、喘急日久、呼長吸短、形神消瘦、四肢冰冷、甚至浮腫。




鼻、咽、氣管、肺、心、腎、腎上腺、甲狀腺、副甲狀腺等反應區,若有痰濁現象,亦須加強脾、胃反應區消除脾濕,化解生痰之源。脾胃為後天之本,熱能生化之源,身體虛弱和久病患者,都應照顧好腸胃,才能加強正氣,提昇免疫力;氣管、腎上腺、胸椎弱刺激以興奮交感神經,使氣管擴張。




17.消化


不良



由於胃或十二指腸功能不健全,或是相關酵素、消化液不足所造成。其他的原因如操心、不安、痛苦、壓抑等心理因素,造成內分泌、激素分泌不正常,對臟器下達不正確的指令,使得相關的消化器官,無法配合消化運動的進行。飲酒過多、吸煙、喝濃咖啡、暴飲暴食也是致病的原因。




食慾不振、營養不良臉色蒼白、睡眠差、脹氣、噁心,胃痛,腸鳴,腹部有冷感,有壓痛,稍有便秘傾向;若是胃脹氣嚴重頂到心尖,甚至會引起心悸的現象。




若是生理性的問題,應當按摩肝臟、膽囊、脾臟、胸椎、尾骨(弱刺激興奮副交感神經)、胃、十二指腸、胰臟、大腸、小腸、腹腔神經叢等反應區。若是心因性的問題,除了按摩相關反應區之外,還要外加按摩心、腦、內分泌等相關反應區。



18.食慾


不振



從小營養失調,體質虛弱;過食刺激或生冷食物,菸酒不節,飢飽不調;肝、心、肺臟疾病涉及胃部,影響胃的消化機能,或是口腔、腸胃不適影響食慾。




對食物沒興趣,缺乏基本飲食的慾望,身體抵抗力低落,常反胃,心悸,頭昏,頭痛,精神萎靡,注意力無法集中。



腦垂體(丘腦)增加食慾、輕揉延腦(與舌頭反應區重疊)興奮副交感神經促進腸胃功能及食道、賁門、胃、肝臟、膽囊、胰臟、脾臟、十二指腸、腎臟、舌頭、下顎、太陽神經叢、小腸、大腸等反應區,若是口破、牙疼或腸胃發炎,通常需先消除其病痛所帶來的不適感,食慾不振的症狀就會逐漸減輕或消失。



19.糖尿病




由於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因功能不足而使血液與尿的糖份增加,引發糖尿病。與遺傳、肥胖、飲食過量、偏好甜食、運動不足等有關。



除了吃多,喝多,尿多、消瘦等症之外,糖尿病最可怕的是許多的併發症:如冠狀動脈心臟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腎炎、視網膜相關病變、白內障、皮膚浮腫壞死、下肢循環不良、導致組織壞死截肢、敗血病、昏迷等致命症狀。




腦垂體、甲狀腺、副甲狀腺、十二指腸 眼睛、胰臟、脾臟、肝、膽、腎、輸尿管、膀胱、心臟、肺、大腸等反應區。




20.腰痛



腰部軟組織病變;椎間盤病變;腰部關節炎;腰椎骨本身病變;內臟器質病變。




急性腰肌扭傷,在拿重物或運動的過程中造成的扭傷;長期維持不正確的姿勢,導致軟組織的疲勞,慢性腰肌損傷;退化性脊柱炎,一般以負重和活動範圍較大的關節較容易發生,常見於頸椎和腰椎;腰部椎間盤突出,常見於腰椎第45椎及腰椎第5椎和薦椎第l椎間的椎間盤,使人感到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動障礙、脊椎側彎。




腰椎、薦椎、腎臟、腎上腺、內側坐骨神經、外側坐骨神經、大腦、小腦、肝臟、心臟、脾臟、胃、大腸等反應區。




21.慢性


腎炎



腎臟中的腎小球發炎,稱為腎炎,身體的某部分發炎而使病毒侵入體內時,身體會產生抗體,當抗體對毒素發生反應,也會引起腎炎,急性腎炎若沒有完全治好,就會演變成慢性腎炎。另外,因其他疾病引起也有可能。




自覺症狀(輕症時沒有自覺症狀)出現臉、腳浮腫、頭痛、頭暈、晚上尿多且頻尿,蛋白尿、高血壓、運動時心悸、氣喘,病情嚴重時會發展為尿毒症、腎衰竭、腎萎縮。




腦垂體、腰椎(手法需輕而快)、尾椎(重而慢)、肺(輕而快)、肝、膽、腎上腺、腎臟(輕而快)、輸尿管、膀胱、攝護腺或子宮(輕而快)、膀胱、脾、胃(輕而快)、淋巴系統等反應區。



22.生理


不順



由於經血停滯於子宮中導致疼痛;若經期時冒雨涉水,感染風寒或喝冷飲,或坐臥溼地;氣血虛弱,或大病久病之後,氣血不足,行經以後貧血,或體質虛弱,運血無力,經血排得不順暢。




經期或經前小腹脹痛,量少不暢,血色暗而有血塊;經期或經前小腹冷痛,甚至牽連到腰脊疼痛,量少畏寒,血色暗而有血塊;氣血虛弱,經期或是經期結束後,小腹隱隱作痛,如果按它疼痛就會減輕,血色淡而清,臉色蒼白;經期不準,血崩,經痛,冒冷汗,嘔吐,呼吸急促,貧血。




腦垂體、心臟、肝臟、脾臟、腎臟、薦椎、尾椎、小腹肌肉放鬆區、子宮、卵巢等反應區。體質偏寒者,則加強心臟、肺臟、脾臟、腎臟;氣血虛弱者,須加強心臟、小腸、脾臟、冒、腎臟等反應區。



23.子宮


內膜症



月經來潮時,帶有子宮內膜的經血自輸卵管倒流至卵巢和腹膜,因而罹患子宮內膜症;另一說法是子宮內膜因某種原因直接進入子宮壁內,而在子宮肌層發生病變。叉因淋巴管與血管的流動,將子宮內膜輸送到身體其他部分,所以子宮內膜症才有可能在身體其他部位發生。




月經過多造成貧血,從30-40歲就發生此症狀者,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益發嚴重。若發生於子宮外者,多半的人在月經前就發生充血或下腹部疼痛的症狀;若發生於直腸壁,會引起便秘、便痛;若發生於膀胱,月經時尿中會含有血液;若發生於卵巢內,卵巢內會產生深褐色的囊腫,囊腫破裂後的內容物將分散於腹腔,造成骨盤腹膜子宮內膜症,會引起骨盤脹氣、腹腔粘黏、食慾不振、神經衰弱等症狀。




大腦、腦垂體、延腦、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心、腎、肝、脾、大小腸、子宮、卵巢、骨盤腔、腹部肌肉放鬆區、腰椎、尾椎等反應區。




24.攝護腺


肥大



目前還不清楚致病原因,只知道和性激素有開,醫師建議少飲酒、不要憋尿久坐或高溫沐浴、長時間性交,少看成人電影節目,以免色慾過度,如此則可避免攝護腺充血。




會陰部有明顯的不舒服和脹的感覺,頻尿(尤其是就寢後),有殘尿,下腹不適,尿腺變細,排尿困難;膀胱或腎盂也會因殘尿而感染細菌,以致發炎,排尿結束時易出現血尿,尿痛,尿急,排尿時間延長,嚴重可能引發腎積水,腎功能喪失,腎性高血壓,更嚴重會演變成尿毒症。



攝護腺、腦部、腦垂體、肺、肝、脾、腎臟、腎上腺、輸尿管、膀胱、尿道或陰道、腹部淋巴、軀幹淋巴、鼠蹊淋巴、腰椎(強刺激)、尾椎、延腦(弱刺激興奮副交感神經)等反應區。




25.腹瀉



本症多因外感寒、濕、暑、熱等淫邪所致,脾失健運所成;或因飲食所傷,脾胃不和,大腸傳導變化失職;或因情志失調,惱怒傷肝,肝氣鬱結,憂思傷脾;或因脾陽虛弱;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等病變。此外,大腸菌、赤痢菌、腸炎弧菌、濾過性病毒均可造成腹瀉。



1.急性腹瀉-若濕盛傷脾,脾不能運化永濕,清濁不分,永液下注於腸,則腹痛腸鳴腹瀉,大便稀薄或夾黏液,每日數次或十餘次。若暑熱傷腸胃,胃氣上逆有噁心,瀉下稀便,夾雜不消化的食物,臭穢難聞,兼有噯腐吞酸,胸腹飽悶,肛門灼熱;兼有發熱,口渴,時有噁心,尿少色紅而澀痛等症。 如果暴飲暴食或吃下不潔的食物,則發病突然,腹部脹痛,糞便臭如腐敗的雞蛋,瀉後痛感減輕。


2.幔性腹瀉-脾虛瀉 脾胃虛弱,不能消化永穀,運化永濕,故大便有時不成形、有時永瀉,常夾雜不消化的食物,稍吃油膩,則大便次數增加,牌胃虛弱受納無權,所以有不思飲食等症。腎陽(先天之火):常在黎明前,肚臍周圍疼痛,隨即腸鳴腹瀉,腹部畏寒等症。若肝脾不和,有胸肋痛,胃納少,噯氣(氣從胃出,聲沈而長)腸鳴,腹痛,腹瀉等症。





以脾、胃、大腸、小腸、腦垂體、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淋巴等反應區為主。 脾陽腎陽虛者,加補脾、胃、腎、膀胱等反應區:肝瀉者,加肝、膽、補腎水。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久病體虛和慢性病患必須照顧好消化系統,才有機會恢復體能,重獲健康。




26.便秘



胃腸燥熱,飲酒過度,飲食偏重辛辣,導致腸道燥熱;或氣血不足,氣虛則大腸無力;血虛則水分不足,不能濕潤糞便;或在精神方面因工作繁忙,叉喝水不足,經常錯過排便時間,或在恐懼,不安,激動,憤怒等狀態下,影響自律神經也會便秘。




口乾舌燥、食慾不振、噁心、打嗝、腹脹、下腹有壓迫感、腹痛、頭痛、心悸、失眠、精神不安、容易疲勞、發怒、精神不集中。




首先加強脾胃的的運化和大腸的傳導功能,若屬胃腸燥熱,則需配合改變飲食習慣;氣機滯鬱者,則需調其肺氣,促進大腸傳導功能;氣瘀者,疏肝理氣;虛症則健脾胃;氣血不足,則加強腸胃吸收能力;腎主二便(大小便)與膀胱相表裡,補腎瀉膀胱,可使直腸生津通便;所以在臨床上大都加強腦部按摩鬆弛神經、肺、大腸、直腸、肛門、脾、胃、肝、腎、膀胱等反應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