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人體經絡全圖





人體穴位正面圖




人體穴位側面圖




人體穴位背面圖



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


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並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借助的途徑)


一、      灸法


二、      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


三、      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們製成了金屬針,稱為微針,並用微針對經脈進行治療。《黃帝內經》分為兩部書,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黃帝內經》對經絡作了系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系統,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


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


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由於《黃帝內經》的概念體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給現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內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從文獻和實驗等多個方面揭示古典經絡概念的內涵,是中醫研究者的任務。





督脈大椎,俯臥,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任脈中脘,仰臥,前正中線,臍上四寸



帶脈側臥,第十一肋骨游離端直下,平臍處取穴。



 


手少陰心經





心經神門,位於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一、經脈循行


起於心中,出屬「心繫」(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繫的部位),通過橫膈,聯絡小腸;


「心繫」向上的脈:挾著咽喉上行,連繫於「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


「心繫」直行的脈:上行於肺部,再向下出於腋窩部(極泉),沿著上臂內側後緣,行於手太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後面,到達肘窩,沿前臂內側後緣,至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內。沿小指內側至末端(少衝),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黃,脅痛,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腋下,上肢掌側面的尺側緣和小指的橈側端。起於極泉,止於少衝,左右各9穴(如圖)。



手厥陰心包經





心包經大陵,位於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骨肌腱之間



一、經脈循行


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脈:沿著胸中,出於脅部,至腋下三寸處(天池)上行到腋窩中,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太陰和手少陰之間,進入肘窩中,向下行於前臂兩筋(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的中間,進入掌中,沿著中指到指端(中沖);


掌中支脈:從勞宮分出,沿著無名指到指端(關沖),與


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胸悶,心悸,心煩,癲狂,腋腫,肘臂攣急等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乳旁,上膠掌側面中間及中指末端。起於天池,止於中沖,左右各9穴。(如圖)



手太陰肺經





肺經太淵,位於掌後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一、經脈循行



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迴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通過橫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繫的部位)橫行出來(中府),向下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下行到肘窩中,沿著前臂內側前緣,進入寸口,經過魚際,沿著魚際的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商)。


手腕後方的支脈:從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內側端(商陽),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經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傷風,胸部脹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及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橈側和手掌及拇指的橈側。起於中府,止於少商,左右各11個穴位。(如圖)



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經陽池,位於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一、經脈循行


  起於無名指末端(關沖)向上出於第四、五掌骨間,沿著腕背,出於前臂外側橈骨和尺骨之間,向上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上達肩部,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向前進人缺盆部,分佈於胸中,聯絡心包,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屬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脈:從胸直上,出於缺盆部,上走項部,沿耳後向上,出於耳部上行額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頰部,到達眶下部;


  耳部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叉於面頰部,到達目目外眥(絲竹空之下),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目赤腫痛,頰腫,耳後、肩臂肘部外側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穴分佈在無名指外側,手背,上肢外側面中間,肩部,頸部,耳翼後緣,眉毛外端。起於關沖,止於絲竹空,左右各23穴。 



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經陽溪,位於腕背橫紋橈側端,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


一、經脈循行


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


經上臂外鍘前邊(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腢、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下入缺盆(鎖骨上窩),散絡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上行的一支: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陽明胃經)。


 



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經腕骨,位於手背尺側,豌豆骨前赤白肉際



一、經脈循行


起于于小指外側端(少澤),沿著手背外側至腕部,出於尺骨莖突,直上沿著前臂外側後緣,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沿上臂外側後緣,出於肩關節,繞行肩胛部,交會於大椎(督脈),向下進入缺盆部,聯絡心臟,沿著食管通過橫膈,到達胃部,屬於小腸;


缺盆部支脈:沿著頸部,上達面頰,至目外眥,轉入耳中(聽宮);


頰部支脈:上行目眶下,抵於鼻旁,至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而又斜行絡於顴骨部。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經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睪丸,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肩臂外側後緣痛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指、掌尺側、上肢背側面的尺側緣,肩胛及面部。起於少澤,止於聽宮,左右各19穴(如圖)。


 



足陽明胃經





胃經沖陽,位於足背高外,第二、三趾間的縫紋內庭


上五寸(相當於受檢者五個 拇指的寬度)  



一、經脈循行


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旁側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著鼻的外側(承泣),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任脈)處,再向後沿著口腮後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沿


著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過上關(足少陽經),沿著髮際,到達前額(神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缺盆部直行的支脈:經乳頭,向下挾臍旁,進入少腹兩側氣沖;


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裡向下與氣沖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蓋,沿著脛骨外側前線,下經足跗,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里)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從跗上(沖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饑,口渴,咽喉腫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病證。


三、經穴分佈


足陽明胃經經穴分佈在頭面部、頸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側面。起於承泣,止於厲兌,左右各45穴(如圖)。


足太陰脾經





脾經太白,位於第一蹠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



一、經脈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隱白),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過大趾本節後的第一跖趾關節後面,上行至內踝前面,再上腿肚,沿著脛骨後面,交出足厥陰經的前面,經膝股部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於脾臟,聯絡胃,通過橫膈上行,挾咽部兩旁,連繫舌根,分散於舌下;


胃部支脈:向上通過橫膈,流注於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足大趾,內踝,下肢內側,腹胸部第三側線。起於隱白,止於大包,左右各21穴(如圖)。



足厥陰肝經




肝經太沖,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底之間凹 陷中


一、經脈循行


  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著足跗部向上,經過內踝前一寸處(中封),向上至內踝上八寸處交出於足太陰經的後面,上行膝內側,沿著股部內側,進入陰毛中,繞過陰部,上達小腹,挾著胃旁,屬於肝臟,聯絡膽腑,向上通過橫膈,分佈於脅肋,沿著喉嚨的後面,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於「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向上出於前額,與督脈會合於巔頂;


  「目系」的支脈:下行頰裡,環繞唇內;


  肝部支脈:從肝分出,通過橫膈,向上流注於肺,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足背,內踝前,脛骨內側面,大腿內側,前陰,脅肋等。起於大敦,止於期門,左右各14穴。



足少陽膽經





膽經丘墟,位於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



一、經脈循行


  起子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達額角部(頷厭),下行至耳後(風池),沿著頸部行於手少陽經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陽經的後面,向下進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後方;


外眥部的支脈:從目外眥處分出,下走大迎,會合於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下行經頰車,由頸部向下會合前脈於缺盆,然後向下進入胸中,通過橫膈,聯絡肝臟,屬於膽,沿著脅肋內,出於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經過外陰部毛際,橫行入髖關節部(環跳);


  缺盆部直行的脈:下行腋部,沿著側胸部,經過季脅,向下會合前脈於髖關節部,再向下沿著大腿的外側,出於膝外側,下行經腓骨前面,直下到達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


  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著第一、二蹠骨之間,出於大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後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目外眥,顳部,耳後,肩部,脅肋,下肢外側,膝外側,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於瞳子髎,止於足竅陰,左右各44穴。



足少陰腎經




腎經太溪,位於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一、經脈循行


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行於腿肚內側,出膕窩的內側,向上行股內後緣,通向脊柱(長強,屬督脈),屬於腎臟(腧穴通路:還出於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線旁開0.5寸,胸部前正中線旁開2寸,終止於鎖骨下緣俞府穴),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的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進入肺中,沿著喉嚨,挾於舌根部;


肺部支脈:從肺部出來,聯絡心臟,流注於胸中,與手


厥陰心包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婦科,前陰病,腎、肺、咽喉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血,氣喘,舌干,咽喉腫痛,水腫,大便秘結,洩瀉,腰痛,脊股內後側痛,痿弱無力,足心熱等病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足心,內踝後,跟腱前緣,下肢內側後緣,腹部,胸部。起於湧泉,止於俞府,左右各27穴。(如圖)



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經束骨,位於第五蹠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



一、經脈循行


起於目內眥(睛明),上額交會於巔頂(百會,屬督脈);


巔頂部支脈:從頭頂到顳頦部;


巔頂部直行的脈:從頭頂入裡聯絡於腦,回出分開下行項後,沿著肩胛部內側,挾著脊柱,到達腰部,從脊旁肌肉進入體腔,聯絡腎臟,屬於膀胱;


腰部的支脈:向下通過臀部,進入膕窩中;


後項的支脈:通過肩胛內緣直下,經過臀部(環跳,屬足少陽膽經)下行,沿著大腿後外側,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於膕窩中。從此向下,通過排腸肌,出於外跟的後面,沿著第五蹠骨粗隆,至小趾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血丑,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眼眶,頭,項,背腰部的脊柱兩側,下肢後外側及小趾末端。起於睛明,止於至陰,左右各67穴(如圖)。



引用自 http://3ga3.cn/xuewei.htm



http://blog.163.com/dingxiaolin_nj/blog/static/3400492201041663527388



 





保健求醫不如求己 01 (影音)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5ODQ2NzA4.html


保健求醫不如求己 02 (影音)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5ODQ2MTYw.html



相關文章:


養生ㄉ常識!


王晨霞:看掌紋吃東西 圖解!(影音)


如何通過指甲檢視健康!


人體經絡全圖 (影音) 


常用穴道按摩法(一)頭、眼、耳、胸腹部 (保健求醫不如求己!)


常用穴道按摩法(二)手、腳部 (保健求醫不如求己!)


手掌穴位按摩方法 保健求醫不如求己! (動畫圖解) 


五指健身術 (保健求醫不如求己!)



以上由Liu653综合整理



http://tw.myblog.yahoo.com/liu653-blog/article?mid=85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