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g6joo3WBEQZTDDw89qSlJQ--/article?mid=55&prev=56&l=a&fid=13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虛擬主機服務南部網頁設計健享網頁設計健享多媒體行銷
打通血路(手打)
撰文:菲謝蒂血管支架是具有網眼的圓筒狀物,可以用來加寬堵塞的血管。支架的植入數目正在手術激增,讓有些醫生認為這項手術過度使用了。不過植入手術在這20年中有進展,而且支持者認為,這可做為侵入性較強的開放型手術的替代方案。
  幾十年來,冠狀動脈疾病(動脈因累積粥狀硬化斑而變得狹窄)的患者得接受心臟手術,將健康的動脈或靜脈血管縫在堵塞血管的附近,做為血液的分流通道。其他部位動脈有堵塞的病患也可用類似方法,否則就必須切開血管,把粥狀硬化斑刮掉。氣球血管造形術則降低了手術侵入程度;氣球沿著導管送進堵塞的血管區域,然後氣球會充氣,壓碎並壓緊粥狀硬化斑,以利血液流通。然而,如果血管壁彈回,或是纖維組織繼續生長,動脈在手術後常常還是會變得狹窄。
  血管支架植入的過程與氣球血管造形術類似,但支架能夠使動脈保持暢通。最常處理的對象是冠狀動脈,不過這項技術也逐漸應用到其他的血管。首支支架在1990年代初上市,材質為不銹鋼。後來的自我擴張式支架,材料是記憶形狀的鎳鈦合金。2003年,美國核准上市一種新支架,外表覆蓋了可以隨時間釋放藥物的聚合物,以避免組織生長,因此擴大了支架的應用。然而批評者認為,醫師低估了手術的風險,並且太急著使用血管支架。但是波士頓麻州總醫院血管中心主任傑夫表示:「冠狀血管的支架已經革新了病患的照護。」在接受一般血管支架的心臟疾病患者中,約有30%會產生而狹窄的症狀,而含有藥物的支架產生再狹窄的比例低於10%。他說:「有科學基礎以及大量的研究做為後盾。」證明藥物塗佈的支架比較好。「血管支架仍然較佳,不過科學證據沒那麼多。」
Cordis公司醫學事務副總裁佛斯表示,該公司正在開發淺股動脈及膝蓋後 月國動脈的血管支架。他說:「這個熱潮很可能會持續下去。」
你知道嗎?

捉住粥狀硬化斑碎片的捕手:植入血管支架的程序會壓碎粥狀硬化斑,釋放出一些碎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神經外科系主任難普金斯指出,大部份的器官能夠承受這些小碎片所帶來的短暫臨床效應,但是卡在通往腦部動脈的碎片會造成中風。因此,有好幾家公司已經設計出專用於頸動脈支架的濾網,好抓住粥狀硬化斑的碎片。在某些情況下,會在血管支架植入程序中,利用氣球暫時停止血液流動,並且在恢復正常血流之前,使用吸引導管來移除碎片。
血塊不要來:在任何手術部位或是植入的裝置周圍都會形成血塊。接受過血管支架植入手術的患者通常會服用阻斷血小板凝集的藥物一個月到一年,而阿斯匹靈則是主要的抗血小板凝集的藥物。
沒有萬能尺寸:支架會配合患者目標血管來仔細設定大小,一開始是根據造影的結果,而後是在植入手術進行時而調整尺寸。大部份的冠狀動脈直徑大約是2~4毫米,頸動脈直徑則是4~6毫米。氣球擴張式支架較適用於冠狀動脈的手術,這是因為可以利用氣球精確地設定支架最後的寬度。由於頸動脈很靠近皮膚,一般支架會因為受到外部壓力而變窄,造成危險。因此在頸動脈手術植入的,是較能抵抗擠壓的自我擴張式支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