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打人? 解開 3 大根源變溫柔寶寶

 

寶寶愛打人? 解開 3 大根源變溫柔寶寶

 

有的寶寶生氣時打人,有的寶寶高興時打人,有的寶寶不僅打人還咬人,有的寶寶既打小朋友又打爺爺奶奶……如果養成習慣,他將來怎麼與別人友好相處呢?父母真為寶寶的這種「暴力」行為擔心呀!

 

不滿 3 歲的寶寶打人,其實是用這種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願望或感情,但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會改」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幼兒期打人的習慣會影響寶寶一生!曾有心理學家對 600 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 22 年的追踪研究發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3 歲半時的攻擊性記錄能有效地預測成年以後的攻擊性行為。所以,寶寶攻擊性的強弱將對他的一生產生影響,當小寶寶第一次有攻擊性行為時,父母就要想方設法來制止他,因勢利導來消解他的攻擊性行為,當出現不同的原因時,我們來看看具體應當怎樣做。首先,來看為什麼寶寶愛打人呢?

 

1.誤會了家長的「稱讚」

 

孩子 9 月齡左右的時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然的發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人會讓他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就像我們突然之間會了某種技能一樣,很願意使用。家長抱著寶寶嬉戲的時候,有時寶寶會無意識地拍打家長的臉,而且發出快樂的笑聲。此時如果家長錯誤地引導和強化這個動作,誇他們長了本領,或者覺得動作卡通,乾脆親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就會造成寶寶喜歡打人。

 

另外,寶寶過了 1 歲,在語言發育過程中,有一個階段會發出「噠、噠、噠」類似「打」的發音,並且手上有拍打的動作,這是寶寶語言發育必經的一個過程。此時,如果家長錯誤地引導和強化了這個動作,就會造成寶寶喜歡打人。還有一個可能就是,有些爸爸媽媽喜歡在寶寶面前互相拍打調情,這樣,寶寶可能會誤認為「拍打」就是表達「高興」和「喜歡」情感的方式。

 

寶寶越小,這種打人的表達模式就越容易固定,而且不容易糾正。我們除了教寶寶基本的生活技巧和知識,更要教給寶寶正確的情感模式,例如教寶寶親吻家長、輕輕撫摸家長,以表示對家長和別人的愛。當寶寶打人時,家長當時的態度和做法相當重要。無論什麼原因引起的打臉,都可以直接把他們放在地上,雙手按住孩子的肩膀,嚴肅而平和地告訴他:「爸爸媽媽/阿姨不喜歡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鐘,講明誰也不要抱孩子,幾次以後,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就消減了。另外,反應快的家長可以設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如,當他剛舉起手時就和他做擊掌的動作,嘴裡可以有節奏地說「你拍一,我拍一」,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改了抬手打人的習慣,抬起手來,他的慣性就是要玩那個拍手游戲!

 

 

2.用打人在試探

 

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進入群體交往時會去打小伙伴。有時打人,是因為他還不會與別的孩子交往,他是想表示友好;有時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有時是在用肢體語言與別人交流,只是他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動作幅度和力度。要是這樣的話,媽媽可以拉著他的手,教他用拉一拉或輕輕摸的方式來與人交流,告訴他,用力打其他人,人家會疼,也可以在他身上試一試,讓他有感性認識。

 

有的孩子打人,是因為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所以他就會用打人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表達自己的願望。要是這種情況的話,就因勢利導讓寶寶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如怎樣說服別人將玩具還回來,或說服別人輪著玩。

 

還有一種情況也是存在的,即這個年齡的孩子打人,是因為孩子想試探一下打人會引起什麼後果。常有這樣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而看到同伴哭得傷心,便也會跟著哭起來。這個時候你就要抓住機會對他說:「看,你把弟弟打痛了吧,弟弟那麼傷心,媽媽帶你去向弟弟說對不起!」若是哪次你的孩子被別人打痛了,不能指使你的孩子「以牙還牙」、也去打別人,而要抓住機會邊安慰邊教育他說:「痛嗎?是不是很痛?這就是我上次說過的為什麼不可以打人,你要記住!」讓孩子從自己的疼痛中親身體會到打人不好。這樣他以後就會不再去打人了。

 

如果用說服的方法不見效果,你可以進一步採用「身體約束法」,立即讓孩子坐下並面對著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約 1 分鐘後鬆開,並告訴孩子錯在什麼地方。連續一星期使用這種約束法,就能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絕對不要體罰孩子,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打手心的懲戒會很快失去它的效力,還可能在孩子長大後誘發他以暴抗暴。最好的辦法是「冷處理」——把正在任性鬧騰的寶寶放在一邊,告訴他父母很愛他,但必須等他意識到他錯了之後再和他說話。這樣的話只說一遍即可,不要向寶寶過多解釋為什麼。

 

 

3.為了不受冷落

 

兩歲左右的小孩,處於自我意識高速發展的階段,會很在乎媽媽和客人是否注意到她,當發現自己被冷落時,常會產生不安的情緒,哭鬧、摔東西、打人等異常行為便隨之出現。有時孩子打人,並非討厭客人,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媽媽的注意力。為了讓媽媽轉過頭來注意她,攻擊行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使換來的是媽媽的一頓責罵,但對一個兩歲的孩子而言,可能尚無法將打人和被罵相聯繫!

 

不要把孩子晾在一旁,而是要促成孩子和客人間的互動:讓客人聽孩子表演兒歌;觀賞她的積木城堡和塗鴉畫作……讓她感覺到,客人的到來不但沒讓她受冷落,還提升了她的被關注度。同樣,在接待客人時,父母一定要隨時要讓孩子知道你在關注著她。

 

要是孩子已經去「攻擊」了客人怎麼辦?除了立即制止,抓住她打人的那隻手,同時嚴肅地直視她的眼睛,讓孩子明確地知道您因她的行為而生氣、難過,目的是要孩子了解打人是不對的。

 

 

4.其他可能原因

 

● 寶寶無意中看到暴力,有打斗場面的電視節目,包括某些進口的動畫片,寶寶會模仿電視節目中的暴力場面。因此家長有必要幫寶寶挑選內容健康的動畫片和其他電視節目,陪寶寶一起看電視,一邊講道理。

 

● 家長有愛打人、動作粗魯等不良的習慣,或者存在家庭暴力。父母親應該用良好的行為規範來影響寶寶,不要讓不良的行為習慣傳給寶寶。例如粗魯的言行、打情罵俏等。

 

● 家長工作忙或耽於玩樂,很少照料寶寶,很少跟寶寶溝通,寶寶內心孤獨,也會以打人行為來宣洩。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多花時間陪伴寶寶,好好重建孩子內心深處的安全感,就十分重要。

 

 

 

 

延伸閱讀:

拒當虎媽!這才是 4 個可以打小孩的情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