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發麻病因多 藥方不同


頸椎病引起手指發麻







    臨床上,不少病人常以手指發麻的症狀就診,但經過檢查發現根源卻是頸椎病。頸椎病患者的手指麻木有一定的特徵性,或橈側,或尺側,或 5 個手指。有時不僅指尖發麻,感覺遲鈍,甚至累及前臂、上臂,同時伴有握力下降。那麼此病患者手指發麻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由於頸椎病患者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如椎間盤突出或脫出、椎體後外側關節突關節骨質增生、以及關節鬆動與移位,均可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牽拉和壓迫,導致脊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反應性水腫、根管狹窄及粘連,產生手指麻木症狀,由於累及部位不同,產生麻木的部位也不相同。如頸 6 脊神經根受累時,往往是前臂橈側及拇指麻木;若頸 7 脊神經根受累時,則可使小指、無名指有麻木感。從解剖學觀點來看,感覺障礙。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常常是二者並存,即手指麻木,合併握力下降。只是因為感覺神經纖維的敏感性較高,在症狀上手指麻木表現較早而尤其明顯。




《2008/05/15 17:30》


 記者黃文記/南市報導
 手指發麻是成年人常見症狀,究其原因,可能是因腦缺血、頸椎病或糖尿病引起。中醫師盤子健表示,引起成年人手指發麻的原因很多,需要詢問醫師進行診斷,才能針對病因儘快進行治療。中醫根據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藥方可供參考。 
 盤子健中醫師表示,成年人尤其是中年肥胖者,常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高血壓會引起血管痙攣,高血脂會引起血液粘稠度增高,加上晚上睡眠時血流緩慢,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腦缺血而出現手指發麻的現象。
 因此,成年人要定期檢查血壓、血脂,如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等情況,要積極治療,並要多飲水,還可由醫師開藥服用以改善血液循環,手指發麻的現象便會消除。中醫師會開立諸如六味地黃丸、天麻鉤藤飲、防風通聖散類的藥物降血壓,患者也可以服用一些如普洱茶、菊花茶之類的茶飲降血壓。另外,二陳湯、杞菊地黃丸、防風通聖散也都有降血脂的效果,患者飯後自行咀嚼一些陳皮乾、鹹橄欖或山楂片也不錯。
 頸椎病的症狀表現有許多種,手指發麻是其中之一,做頸椎X光片可以診斷。成年人患了頸惟病,除了可以採用物理治療、牽引和服用一些活血化淤的藥物外,平時可多做一些緩慢活動頸部的保健操;睡眠時枕頭高矮要適宜,一般以七至九公分為宜,軟硬適中,睡姿正確,以避免局部血管和神經組織受壓。中醫師開立的藥方諸如鉤藤散、柴葛解肌湯都有一定的療效。
 糖尿病會產生多種併發症,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就是其中之一,如果發生周圍神經病變,就會有四肢麻木感和感覺異常等症狀。因此,一旦患有糖尿病,要及時進行治療,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並注意補充維生素 B1、維生素 B6、維生素 C等,四肢麻木感便會消除。中醫師處方還是要根本治療以降血糖為主,方如六味地黃丸、玉女煎、甘露飲、白虎湯等功效不一。
 盤子健中醫師表示,成年人如果長期消化吸收功能差,營養不良,會引起維生素 B1缺乏而致末梢神經炎,從而引起手指發麻;在睡眠中如果姿勢不正,頸項偏斜手臂受壓,也會引起手指發麻。中醫處方可用烏藥順氣湯、蠲痺湯、疏經活血湯等。

長期盯電腦 引起頸椎、手指酸麻



經常手指發麻可能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症。高血壓會引起血管痙攣,高血脂會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晚上睡覺時血流相對緩⋯⋯慢,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於過性腦缺血而引起手指發麻。

另外頸椎病也會手指發麻,要注意枕頭不要太高,軟硬要適中,睡姿要正確,以避免局部血管和神經組織受壓。

建議補充維生素B1,同時作為肌肉協調及維持神經傳導之需,缺乏易導致末梢神經炎,從而出現手指發麻。維生素B1的食物攝取來源,穀類,堅果,麥片~

 記者陳金旺/台中報導
  長時間引頸伸頭盯著電腦看,如果出現肩酸、手指麻現象,有可能就是「頸椎神經活動度受限」,有患者花了十餘萬元做高科技的檢查仍找不出病因,卻在徒手醫學中「手到病除」。澄清醫院物理治療科主任蔡永裕表示,這不是高科技檢查儀器「笨」,而是對物理性病症「不來電」,徒手醫學可以發現未發病之前的病,也可以在未發病之前就治好病。
  一位五十多歲身價數億的上櫃公司董事長,發覺自己右肩膀酸痛,連右手中指和食指都有麻麻的感覺,懷疑是中風的前兆或是頸動脈硬化阻塞,到坊間最高級的健檢中心做高價位的身體檢查,均一切正常,他還是不放心,又自費做了神經傳導檢查,還是沒有問題,也做了針炙和推拿,前前後後花掉十餘萬元,而肩膀酸痛、手指尖麻麻的症狀卻持續存在長達兩個多月。
  澄清醫院物理治療科主任蔡永裕主任表示,這位患者經介紹到該醫院物理治療科求診,一切回歸到基本的理學檢查,運用先進的徒手神經活動度測試後,終於找到酸痛的原因,是患者的第五、六節頸椎的神經活動度受限,引起連高科技檢查儀器都找不出來的酸痛病因。
  蔡永裕說,一旦頸椎的神經活動度受限,如果要使用神經的正常活動角度或廣度,就會出現牽引性的神經酸麻現象,這是物理性的問題,在物理性症狀未達到足以影響神經傳導的生理結構性問題前,是較難用醫療儀器檢查出來,換句話說,高科技儀器不一定能了解身體物理性的早期症狀。
  另一位四十多歲的資訊業主管,也有同樣的問題,蔡永裕主任認為,不正確的姿勢是引起頸椎的神經活動度受限的主因,如果因坐姿不正確,頭部往前傾一公分,就會增加頸椎十磅的壓力,這些壓力都由頸椎和肌肉組織來分配吸收,如果長期壓力過大,就會造成頸椎神經活動度受限。這兩位患者有可能是每天長時間引頸伸頭盯著電腦看,才會造成頸椎活動度受限,引起肩膀、手臂酸痛和手指麻麻的症狀。
  這兩位患者經徒手神經鬆動療法及神經隧道減壓治療後,只做了一次就酸痛症狀緩解了一半,在經兩週的治療就恢復了九成以上,患者也學習一些相關的自我運動療法,目前已不再有酸痛的情形。
  蔡永裕主任強調,高科技醫療檢查儀器其實是很聰明的,如果這兩位患者的病情再拖延一段時日,發展成生理結構性的酸痛,從神經電學或影像學的檢查,依然可以發現病因,只是他們的治療期間需相對拉長。

心臟病發 把握黃金急救8分鐘



《2008/06/09 20:51》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前國民黨組發會主委廖風德因心臟病猝死,令人惋惜不已,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指出,每個人終其一生可能都有心律不整的經驗,輕重程度可從完全無害到猝死。一旦發現人猝倒,務必把握黃金急救時間,利用心肺復甦加上傻瓜電擊器 (AED),可多救回瀕死的生命。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暨基金會昨天舉辦「認識心律不整週」活動,邀集北、中、南各地心臟內科醫師,希望透過研討會與病友會,幫助民眾對不易辨識卻具致命危險的心臟問題有更深層的了解。
  今年 53歲的張芳香,毫無心臟病家族病史,也沒有任何不良習慣,更熱愛戶外健身活動,但兩年多前晚上睡覺時,經常感覺胸口上像永了顆大石頭,壓得她喘不過氣來,醫師也找不出毛病,直到去年,她倒在三溫暖更衣室地板上,在冰冷的地板上慢慢甦醒後,還以為是整天沒吃飯所致,隔天又去爬山,再度感覺到嚴重胸悶與喘不過氣,才又就醫,但脈搏只剩 40下,醫生還跟她說,大多數人早就休克了。
 後來醫師診斷她是先天性心室異常放電、心律不整,並在她身體植入心臟去顫器,才讓她出院,結果她自作聰明地減藥、停藥,結果有兩度瀕臨死亡邊緣,都是靠去顫器自動「像爆炸一樣」電擊,讓又幸運撿回一命。
  現在醫師不但藥量加倍,張芳香也乖乖吃藥治療,昨天並在場會上現身說法,呼籲民眾注意心律不整的嚴重性,千萬別鐵齒、不按時服藥,以免危害生命。
 李鶴齡則是今年二月出現胸悶、出冷汗狀況,轉診後確定是心肌梗塞,經心導管支架手術才撿回一條命。沒想到,兩個月後,李鶴齡在清晨睡眠中發作,被警覺的妻子發現送醫,並在救護車抵達前,由兒子李聿恆、李聿皓持續以 CPR急救,雖然有長達 5天絲毫沒有記憶,但李鶴齡昨天也笑說,真感謝妻子和兒子救了他。
  心臟學會指出,每一個人終其一生可能都有心律不整的經驗,覺得心臟跳動不太規則,但大部分人的感覺可能只有幾秒鐘,也很少會再發作。但心律不整的輕重程度,卻可以從完全無害到猝死。
 如果心臟電氣活動失去規則,心臟收縮變得沒有效率,只要持續數秒鐘,就會暈厥昏倒,持續 4分鐘就會腦死,持續 30分鐘即藥石罔效。
  台大醫學院副教授馬惠明指出,根據研究,從猝倒那一刻開始,如果晚一分鐘急救,致死率就增加 10%,但若能在 10到 15分鐘內給予心肺復甦術加上自動體外去顫器 (AED)的電擊,心臟猝死病患的救回率,可以從二成提高到五成。
  馬惠明指出,心臟病黃金救護時間是 8分鐘,施行心肺復甦術的要領是,壓胸 3-5公分深,壓的速度要快,每分鐘需達 100下,每按摩心臟 30下,做兩次人工呼吸,直到醫療團隊扺達為止,做心臟接摩可維持腦部血流量,降低日後因腦部缺氧造成的損傷。

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賴鴻政與中正大學生命


科學院陳永恩博士參與跨國團隊研究,領先全球

自人體卵巢癌組織中分離出癌幹細胞,研究成果

已刊登於六月一日出版的國際知名期刊Cancer

Research (癌症研究),並獲選為該期的封面故事。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人研究卵巢癌獲重大突破!三軍總醫院和中正大學及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印第安那大學等校的跨國研究,成功領先全球自人體培養卵巢癌「癌幹細胞」,除可做為未來相關患者個人化治療外,更可藉此研發血液篩檢標記。
 三總婦產部賴鴻政主治醫師及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陳永恩博士參與的這項研究,深受國際學界重視,研究論文 6月 1日已刊載於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 Cancer Research(癌症研究)」,並獲選為封面故事。代表台灣在癌症幹細胞的研究領域,與國際同步接軌,也為卵巢癌的研究開啟突破性進展曙光。
 賴鴻政醫師表示,號稱「沈默殺手」的卵巢癌,罹病後的致死率高居婦科癌症的榜首。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大部分的卵巢癌並沒有特定的症狀,也沒有好的篩檢標記,一旦發現有卵巢癌, 75%的病人都已經是第 3-4期, 5年的存活率只剩 10-40%。大部分病人接受手術之後,需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化學治療,復發之後的化學治療,約只有 20-30%的機會有效,直到抗藥性的癌細胞產生,所有的藥物都無效而後死亡。
  他表示,大部分的癌細胞,並不具有不斷分裂形成新的腫瘤的特性,也只有極少部分的癌細胞,才能不斷產生新的癌細胞,這極少數的癌細胞,就可稱為「癌幹細胞」。
  卵巢癌的癌細胞中,大約只有 0.1%是屬於卵巢癌幹細胞,因為保留了許多胚胎細胞發育的訊息,能夠不斷分裂,只需要 100個,就足以形成新的卵巢癌,具有超強形成新腫瘤的能力;而這普通癌細胞則要到達到 1百萬個才能長出新腫瘤。
 陳永恩也指出,卵巢癌幹細胞有別於普通癌細胞之處在於,細胞膜表面帶有 CD44、 CD117的抗原蛋白質,陳永恩說,使用免疫螢光染色法加以區別,在顯微鏡下可發現癌幹細胞在分裂增生時,會結成如同桑椹般的團塊。
 藉由卵巢癌幹細胞的分離,陳永恩表示,未來將可進一步釐清卵巢癌幹細胞與一般卵巢癌細胞之間的分子差異,期能在最短時間內用來作為卵巢癌篩檢的生物標記。
  此外,由於普通癌細胞已遭殲滅時,卵巢癌幹細胞仍可殘存 75%,使得卵巢癌轉移、復發,進而產生抗藥性,賴鴻政表示,目前化療對復發的卵巢癌,只有 2-3成的反應率,療效不彰,因此,在成功分離出卵巢癌幹細胞後,賴鴻政也在一位 50歲 3期末的卵巢癌婦人像花生米大的病理檢體上,發現滿滿的幹細胞,馬上注射到免疫鼠身上,希望從許多體外抗藥性藥物試驗中,進一步研究出有效的治療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reokimo 的頭像
    oreokimo

    培迪 的痞客邦部落格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