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七夕情人節的由來


 


這一則文章為網路知識的回應~~如有侵犯著作權~~請告知~~我會立刻刪除~~謝謝~~


.七夕的起源:


農曆七月七日夜晚,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的牛郎和織女一年一度天河相會的日子。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開始於漢代。因此,七夕節的形成也在漢代,當時就有「穿七孔針」、「以瓜果祭牽牛織女」、「登樓曝衣」的習俗。到了魏晉南北朝以後,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經從戀愛進而結婚、分離,到每年只能相會一天,傳說逐漸完整,由於情節感人,因此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只是每個地方流傳的情節略有不同。以下是在臺灣流傳的故事:


古時候,天上的主宰玉皇大帝的第七位公主叫做織女,花容月貌,手藝高明,天天為天宮織錦。有一美男神叫做牛郎,由於勤於牧牛耕種,因此玉帝就把織女許配給他。但是沒想到兩人卻因為愛情繾綣而漸漸廢馳了工作,玉帝非常擔憂,就命令喜鵲(現為吉祥的象徵)轉告二人,每隔七天才允許二人相聚一次,其餘日子都要工作。但是這隻喜鵲粗心大意,竟把命令傳錯了,說是每天都可以相聚一次,因此二人還是過著恩愛的生活,終於把每天的工作廢馳了。玉帝聽到這個消息,十分生氣,就下令二人每年 七月七日 才能相聚一次,並用髮簪在空中劃了一道境界,把二人隔離。這道境界就是天上的銀河。同時,為處罰喜鵲的失職,命令喜鵲在每年的 七月七日 晚上,要集合同類,在銀河上搭起一座長橋,好讓牛郎與織女過橋相聚。每當二人相聚之時,互相傾訴一年來的思慕之情,不斷地淌著傷心的眼淚,因此,每年 七月七日 的晚上,空中常常會下著毛毛細雨。


每逢「七夕」,民間的婦女有乞巧的習俗,故有人稱為「乞巧節」;又因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者是女性,也稱為「女兒節」或「少女節」。在許多傳統性的節日中,是最富有浪漫氣氛的歲時節慶,所以又有「中國的情人節」之稱。


另外七夕也是「註生娘娘」及「七娘媽」的誕辰。「註生娘娘」陳靖姑,又稱「臨水 夫人」是福建蒲田縣臨水人。她之所以被人們奉祀為生育之神,是因為相傳她曾救了很多的產婦。據說:宋代蒲城有個叫徐清叟的人,他的媳婦懷胎十七個月,還沒有生產,有一天,一個婦人自稱姓陳專醫生產專程來拜訪他,吩咐他準備一間房間,房內的地板挖一個洞,把孕婦移到樓上,並且命令僕人拿著棍子在樓下看守,不久孕婦就生下一條大蛇,僕人看見立刻就把牠打死,孕婦才得以平安。徐清叟很高興要送珠寶表示感謝,但是陳姓婦人卻不接受,只要求一條手帕就離開了。多年以後,徐清叟調任福州,在一座陳 夫人廟裡面,發現了這條手帕,於是他就奏請朝廷,封贈神號。據說,福州的註生娘娘廟,有配祀三十六婆姐,也就是璘王所賜的三十六個宮女,本省祀奉註生娘娘,只配祀十二婆姐,是略數的。


七月七日也是魁星夫子的誕辰,「魁星」是星宿的名稱,也就是北斗第一顆星。因為一般相信魁星是「文章之府」,所以一般人,特別敬奉魁星,現在一般各地的寺廟,也有奉祀魁星,而且把魁星列為「五文昌」之一,而稱他叫「魁星夫子」。


6. 拜七娘媽:(在泉州、臺灣及華南沿海地區有此習俗)


眾所周知的織女,在本省的宗教崇拜中,被尊為「七星娘娘」。而祂和其他六位姊妹(即七仙女)會保佑人間未滿十六歲的小孩,順利長大成人,是兒童的守護神,民間對護佑孩童的七仙女多以「七娘媽」尊稱之。每年 農曆七月七日 「七娘媽生」時,在這一天的黃昏,家中有小孩的,都要在門口祭拜七娘媽,祈求子女平安長大。首先燒香請下神案上的香爐,再準備供品,供品有:


軟粿(在台中又稱為「不情願粿」):用糯米搓成,類似湯圓,在中心用手指壓一個凹洞(因牛郎織女一年才相會一次,難免會難過,有情的信眾便將象徵「一家團圓」的湯圓壓個凹洞來盛裝他們的眼淚)、雞酒油飯(糯米飯、胡麻油、酒、雞合煮而成的飯)、牲禮、水果


香花:圓仔花、雞冠花或茉莉花、鳳仙花等(一為多子,一是濃香,取子多,香火濃的意思)


清水一盆,新毛巾一條(讓七娘媽洗手洗臉)


凸粉、胭脂(化粧品)、紅砂線等


金紙、壽金、刈金、燭等


祭祀的儀式和一般祭祀相同,黃昏時在門前或庭院中祭拜,祭祀結束部份花、粉、紅紗線拋上屋頂給「七娘媽」化粧使用,一部份留給自己用,俗信可以變成像「七娘媽」一樣,手巧又美麗。


拜過「七娘媽」後,還要另外準備一份雞酒、油飯、軟粿,在床頭拜謝「床母」,燒三柱香,感謝並祈求「床母」保護幼兒好睡、好搖飼,祈求完畢,將香插在縫隙安全處,稍待片刻,手持「床母衣(一種印有衣服圖樣的金紙)」拜供「床母」察納後,加以焚燒,就完成祭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reokimo 的頭像
    oreokimo

    培迪 的痞客邦部落格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