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前的三思八問*

 

跟各位朋友宣導一個觀念:

任何的手術,都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不論醫師有沒有向您詳細清楚解釋,風險永遠都是存在的!

手術前有一個基本觀念我一定要宣導一下,「三思八問」,自己好好的問醫師,

如果醫師回答不出或是不願回答或是不屑回答這些問題,那建議您不論是名醫或是XX醫,不用再留戀,換一位醫師會更好。

下面這篇文章給各位做一個參考!

三思八問

             林啟禎/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

    許多病患覺得醫師病情解釋不清楚,但反之也有醫師覺得已費心盡力解釋,但病患卻聽不進去,這認知差距當然涉及專業用語、溝通時間長短、面對病情心態準備及立場不同的落差。如何消除落差?許多有心人與團體都有建言與標準流程,其中醫改會提出的手術前說帖是「三思而後行,八問而後動」,的確有益醫病雙方共同思考與參考。

    第一思是「要不要動手術?」其中包括「為什麼要?」、「不動會如何?」及「有無其他選擇?」共三問

    為什麼要動手術?是救命?是祛病?是改善症狀或功能?手術效果期限多久?手術的禁忌為何?這是醫病溝通間常見的最關鍵問話,但萬一醫師不耐煩,而病患不敢問,這就會造成醫病雙方日後很大的認知差異。而有些問題如果醫師專業素養不夠,還不一定回答得出來。

    不動手術會如何?車禍導致腦出血昏迷,不開刀會有立即的危險嗎?神智不清是因為腦傷還是酒醉?等待與觀察會使病情加劇或逐漸改善呢?這不只是病患要問清楚,醫師本身在判斷上也要收集證據以立即做出最佳決策才行。

    有沒有其他治療選擇?跌倒骨折,除了手術復位打鋼板骨釘,可不可以徒手復位以經皮骨釘固定?還是包石膏吊三角巾就可以了?其優劣點各為何?常有不同經驗的不同醫師會做出不同的判斷。

    第二思是手術的內容與過程,其中間三問是:手術的類型及潛在的併發症,麻醉的選擇及過程,及手術者的經驗及醫院的設備。而這幾個問題,最難定義得很清楚,也很容易起爭議。

    選擇的是哪一種手術?手術切口從那裏開始?經過那裏?範圍多大?手術流程如何?有幾條血管神經會出現在術野?有多少可能會造成併發症?萬一發生併發症時容易不容易處理?醫師如何臨場反應?這些問題都非常不容易回答,因為變數太多,但醫師在病患有疑惑時需以最大誠意盡量回答,以促進彼此之間的信任。

    需要哪一種麻醉?如何選擇?優劣與危險性如何?因為手術醫師與麻醉醫師是第一線與第二線的不同醫師,後者其實承受更大的壓力。最近三起鉅額醫療賠償糾紛有兩件與麻醉有關,可見麻醉溝通落差的困難性及嚴重性。

    醫師的水準認證與醫院的設備如何認定其實非常不容易。連衛生署都雖有訂出完整客觀的量化標準,但仍無法確切公布對醫師與醫院水準的認證評鑑細節與結果以昭公信,當然一般人恐怕容易流於參考行政資歷或朋友口碑的表面看法。

    第三思是手術後會如何?兩問包括何時可以回復正常作息?及其他疑問等?例如第二或第三位醫師的意見如何?而驗證病患個人認知的意願與決定是否表達清楚了呢?

    其實,醫病溝通時,不只病患擔心醫師不願或沒有說清楚,醫師也擔心病患思考或詢問得不清楚。醫改會的「三問八答」雖然與醫療法第6381條的「病情告知與知情同意」規定或許條文不同,但精神與用意十分相似,都在協助醫病雙方整理手術判斷思緒,以便做出最佳的決定與溝通。因此不只病患該熟讀,醫師也應該如此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