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巴金森氏症患者年輕化 有人19歲即發病

 

新頭殼newtalk 2012.04.07 謝莉慧/台北報導

據統計,台灣60歲以上的人口,大約每百人就有1人罹患巴金森氏病,而花蓮慈濟醫院巴金森治療研究中心觀察發現,有愈來愈多的40歲以下民眾罹病,甚至有病友19歲就發病。

慈濟醫院最近針對1百多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生活作息進行分析,發現巴金森氏症的危險群包括經常接觸除草劑、殺蟲劑以及身處重金屬或揮發性氣體環境者。

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包括不自主的顫抖、行動緩慢、口齒含混、結巴等,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肢體僵硬必須臥床,不過最令病友難受的還是外界的異樣眼光。目前的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治療與手術2種形式,近年來也有人開始研究幹細胞療法的可能性。

其中藥物治療以1960年代後期開始使用的左多巴(L-dopa)為主,可以有效治療包含動作緩慢、僵硬與顫抖等主要症狀,最新趨勢是研究各種配合使用的緩效式多巴胺促效劑,並在疾病初期利用含有多巴胺促效劑的藥物貼片,將貼片貼在大腿、肚子等大面積皮膚部位,搭配傳統治療藥物,而台灣這幾年也規畫引進藥物貼片的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最有效、最新的方式就是深部腦刺激手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簡稱:DBS),通常建議病友在使用藥物出現嚴重副作用時,以深部腦刺激透過放置電極片,採用電刺激的方式來刺激大腦深部的結構,藉著產生電流控制調節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而達到運動症狀的控制。

有別於傳統的燒灼手術,深部腦刺激最主要的優點在於不會破壞腦部組織,而是一種可逆式的反應,如果有不良的副作用可以將刺激器摘除,還可以配合個案反應調整刺激量,以符合最理想的臨床結果。

而19歲發病、23歲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治療的戴宗龍,是目前全台最年輕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治療的個案,他在接受DBS手術後,已從原本必須臥床到現在可以工作。

「明天不是世界末日,太陽下山還是會再爬起來,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戴宗龍表示,連小朋友都會的洗澡、吃飯、穿衣服對發病後的他來說,都十分困難,當時因為害怕別人的異樣眼光而不敢出門,只有半夜是清醒的,因為半夜才不會有人發現他的「奇怪」,直到接受了深部腦刺激手術後,最大的不同是做任何事情都不用再靠別人,現在有工作可以自力更生,甚至還可以幫助別人。

花蓮慈院兼任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理事長陳新源醫師提醒大家,目前巴金森氏病還是一種無法完全治癒的疾病,現行的治療方式都在針對症狀的改善,不論是吃藥還是手術,都需要病友及家屬的全力配合,希望每位病友不光是勇敢接受治療,治療後也要勇敢走出家門、重拾信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reokimo 的頭像
    oreokimo

    培迪 的痞客邦部落格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