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種姿態,十首美詞,萬古情愁

 

 

一種姿態,十首美詞,萬古情愁)

 

 

 

 

《望江南·梳洗罷》

【唐代】溫庭筠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古典君:這首小令,像一幅清麗的山水小軸,畫面上的江水沒有奔

騰不息的波濤,發出的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連落日的餘暉,

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盤旋著一股無名的愁悶和難以排遣的怨恨。

 

 

 

《點絳唇·閨思》

【宋代】李清照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

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古典君:情​​詞並勝,神韻悠然,層層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

公心中無限愁情。結尾“望斷”二字寫盡盼歸不能的愁苦,

此時感情已積聚至最高峰,全詞達到高潮。

 

 

 

《一落索·眉共春山》

【宋代】周邦彥

 

眉共春山爭秀,可憐長皺。

莫將清淚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潤玉簫閒久,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亭前柳。

 

 

古典君:似乎那少婦嬌嫩清瘦的臉上,即使是幾滴清淚也禁受不住,擔心會“滴破胭脂臉。”可謂“詞家神品”。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五代】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古典君:情​​真意切、哀婉動人,深刻地表現了詞人的亡國之痛

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畫了一個亡國之君的藝術形象。

 

 

 

《搗練子·一名深院月》

【唐代】李煜

 

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

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雲鬢亂,晚妝殘,帶恨眉兒遠岫攢。

斜托香腮春筍懶,為誰和淚倚闌干。

 

 

古典君:借深院小庭夜深人靜時斷續傳來的風聲、擣衣聲,

以及映照著簾攏的月色,刻意營造出一種幽怨欲絕。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宋代】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嘆年來踪跡,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古典君:詞中思鄉懷人之意緒,展衍盡致。而白描手法,

再加通俗的語言,將這複雜的意緒表達得明白如話。其間佳句

“不減唐人高處”。

 

 

《滿江紅·怒髮衝冠》

【宋代】岳飛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古典君:詞不以文字論長短,若以文字論,亦當擊賞其筆力

之沉厚,脈絡之條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響,倚聲而歌,

乃振興中華之必修音樂藝術課也。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宋代】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古典君:詩人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

只有看盡吳鉤,拍遍欄杆,獨自苦悶。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代】辛棄疾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古典君: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古典君: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

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 不僅顯

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

整理|古典君

來自:bosndong  >  《詩詞》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201/17/19742182_445499476.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