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02739


 


文/見護法師


 


  


假始心通無量時,歷劫何曾異今日?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


 


心無所住,則無所執;無所住則動、靜不二,


無所執則定、亂無別,定亂無別即是不出不入的大禪定。


 


 


金剛經有一句名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現在、未來,佛教中簡稱為「三世」,大家對這三世似乎最是熟悉不過,


可是偏偏很多地方又玄奧難解。


 


時間的真相是什麼?佛經中說,時間是虛妄的。


這似乎是一件大違常理的事。我們明明覺到有時間,


有現在、過去、未來,怎麼說這是虛妄的?


 


其實,有誰體會過「時間」?我們只是看到人事物的遷變,


而定了一個共同的度量標準而已。這是一個人為的假相。


如龍樹的《大智度論》所說:


「見陰、界、入生滅,假名為時,無別時。」


 


那麼過去、現在、未來呢?不可否認的,過去曾發生過一些事情,


現在正發生一些事情,未來將發生一些事情。「三世是虛妄不實的」,


事實上是指出我們對過去、現在、未來的認知,是不正確的,是自相矛盾的。


這種不正確的認知又稱為「不正見」、「邪見」。那裏不正確?


這很不容易說明。而龍樹菩薩最擅長的,正是指出一般人觀念中模糊不清、


自相矛盾的地方。在《大智度論》第一卷中,龍樹探討時間的真相,


而且證明了三世是虛妄的。


 


有人問:「何以故無時?必應有時。


現在有現在相,過去有過去相,未來有未來相。」


 


一般人認為,過去和現在的「相」,也就是它的性質、特性,很明顯的不同。


現在正在發生,正在經驗感受;過去的感受已經過去了,不再能夠感受。


上一分鐘是過去,昨天、去年、過去世也是過去,所以過去是非常長的;


而現在只是當下這一剎那而已。未來則尚未來到,自然無從感受。


未來也是無盡的。這「過去相」、「現在相」、「未來相」不是很分明嗎?


這不就是「時間」的相嗎?


 


龍樹回答:


「若爾,一切三世時有自相,應盡是現在時,無過去、未來時。


若有未來,不名未來,應名已來。……若過去過去,則破過去相;


若過去不過去,則無過去相。未來時亦如是。以是故,時法不實。」


 


如果現在相、過去相和未來相是不同的,那麼應該只有現在,沒有過去、未來!


應為「現在」就是「現在存在」,而每一分、每一秒,時時都是「現在」,


沒有那一時刻我們是在「過去」或「未來」當中,


所以一切時只有現在,那有過去、未來?


 


而且,仔細再想想,「未來」的定義,就是「尚未到來」,這就是未來的相。


既是「尚未到來」,則不存在。「若有未來」,就是如果未來存在,


那就不叫作「未來」,應該叫作「已來」了!而如果未來不來(尚未到來),


則此未來根本不存在,何有未來可言?


 


過去也是一樣。如果過去不過去,而停留在現在,那根本不叫作過去。


如果過去過去了,那麼過去永遠消失了,不存在了,那還有過去可言?


一個不存在的東西,那有「相」可言?所以說,若過去過去,則破過去相。


 


這表示什麼?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觀念無法成立,


這三個觀念是自我矛盾的。我們覺得時間在流動,現在變成過去,


未來變成現在,這是一種錯覺。


 


很難相信時間只是一種錯覺,可是事實上,人很容易被自己的感覺所騙。


很多感覺很真實的境界都是錯覺。譬如在船上、火車上,就覺得兩邊的樹木


在向後飛奔;晚上走路,就覺得月亮在跟著自己走;科學家發現,鑽石和煤炭、


鉛筆心其實都是同樣的物質;愛因思坦也證明了物質即是能量,


光與熱其實和木頭、石頭是同樣的東西。我們還能盲目的相信自己眼睛所見、


直覺所覺嗎?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了解三世的虛妄性。我們知道,一切世間的現象都是無常的,


都有生、住、異、滅這四相。簡略一點,就說三相:生、住、滅。


再簡略一點,就說二相:生、滅。這意義是一樣的。譬如人,生出來、長大、


變老、死去;一個蘋果,生出來、維持一段時間,就會爛壞。


一切有為法,皆有生、住、滅三相。


 


可是仔細想一想。龍樹說:


「有為法不應有三相。何以故?三相不實故。


若諸法生、住、滅是有為相者,今「生」中亦應有三相,


「生」是有為法故。如是 處亦應有三相,是則無窮;


「住」、「滅」亦如是。若諸生、住、滅各更無生、住、滅者,


不應名有為法。」


 


如果一個有為法(如蘋果)有生、住、滅三相,那麼它三相中的「生」,


也是有為法,也應該有生、住、滅。也就是一個蘋果的「生成」這一個過程,


自應有它自己的「生、住、滅」三相。如此,要有一個「生生」法,


來生出「生」。若然,自更應有一個「生生生」法,來生出「生生」。


這不是無窮無盡嗎?那何時蘋果才能「生」出來呢?所以,此理不通。


 


相反的,如果蘋果的「生」相,沒有自己的「生、住、滅」三相,


那麼這「生」則不是有為法,而是無為法了!「生」是無為法,


這不是自我矛盾!這問題出在那裏呢?


 


問題出在我們執著了「生、住、滅」是三個不同的「法」。


其實,生、住、滅是不可分開的。在時間上,我們無法把「生」與「住」中間


劃一條線,說在這一秒鐘之前,是蘋果「生」的階段,在這一秒鐘之後,


是蘋果「住」的階段。所有這樣的劃分,都是人為的,假立的,


會產生如上的問題。蘋果的生成、住持、腐壞,其實是一個不可分、


無間斷的過程。


 


同樣的,三世也是如此。


過去、現在、未來,其實是一個不可分、無間斷的過程。


我們認為「現在」只是這一剎那,可是「現在」有多短?


「現在」如何變成過去?這是不能回答的問題,因為「現在」和「過去」


根本不可分割,根本不是二個。


 


就如蘋果的生、住、滅三相是一個不可分的過程,現在、過去本來是一體的!


只是因為我們的覺性昏暗,所以「過去」的事情漸漸模糊、淡忘。


誌公禪師說:「假使心通無量時,歷劫何曾異今日?」假始過去的事,


歷歷如今,與現在何別?過去如此,未來也是如此,因為眾生覺性昏暗,


所以不能通達三世。其實三世就只是這一念心!


 


當下這一念心,就含攝過去、現在、未來!如古德所說: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三世是無盡的,心也是無盡的。


 


有禪定的人,漸漸能通達過去未來的事情,因為心本來就是通達三世的,


只是凡夫的心,散亂混濁,如風中之燭,如池有波浪,不能了了覺照。


 


人對時間的感覺,就是從自心心念的遷變而來。


這是為什麼一般人,往往因心境的不同,而對時間長短的感受有極大的差別。


在靜坐之時,很多人覺得時間過得很慢,這是因為心雜亂紛飛,


不能安住所致。若能收攝一心,可能而數十分鐘已過去了,感覺只是一剎那。


對此人而言,在定中的時空與身心已與其他人截然不同了。


 


「一心不亂」能達到什麼程度?這是無限量的。


了解這一點,就知道高僧大德能入定十天半個月,甚至於菩薩、


聖者能入定千百年,決不是虛妄之談,只看定力深淺。而最高的一心不亂,


即是無念;既是無念,則時空盡泯,寰宇無蹤,


老和尚所謂「釋迦牟尼佛也找不到你!」


 


一切有為法,皆是生滅無常,但是有為法生、住、滅這個過程確又是無間斷、


不可分的。所以,要指出一個蘋果何時生成,何時壞滅,是不可能的。


這即是不生不滅。這個蘋果,事實上,與蘋果樹,乃至於整個山河大地,


皆是在一個共同的,不可分割的,無止盡的遷流變異之中。


 


故不生不滅,不是靜止不動,而是指法與法(物與物)之間,這種不可分割,


而又無常流變的現象。不可分割,故無自相(我相)、他相,自、他的獨立


生滅是虛妄的,是錯覺。無常流變,故法無定法;因緣聚合,似乎有各別相


(如蘋果)生起,因緣散滅,似乎有各別相壞滅。


 


眾生在這似有相中,便起了種種的貪愛執著;似無相時,便起了悲傷怨惱。


其實一切法,非有相,非無相,不屬有、無兩邊,故稱「中道」;


看破此一切虛妄之相,即是「實相」。一切法無有定性,故稱為空性。


 


若任何一個法 一個心念,一個現象、一個物件,若能暫時停留一秒鐘


完全不變,那它就應該永遠不變,永遠不滅。為什麼?如前所說,


任何有為法的變化,是牽涉到整個宇宙、整個法界,沒有法是獨立存在的。


所以永嘉大師說:「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若一個心念可以停留一秒鐘,表示它在這一秒鐘之中,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


與整個法界脫離了關係,也就是獨立於此法界之外,那麼它永遠不可能與此法界


產生任何關係。而事實並沒有任何法是如此的。


 


所以,任何法,心念也好,物質也好,只要有所變化,就表示它是時時


在變異之中,沒有一刻是不變的。如此觀察思惟,則能悟入空性的智慧。


 


了解了一切法,沒有一刻是靜止不動的,則世間沒有所謂「靜止」,


一切法皆是在動當中。科學家也證實了這一點:原子或能量,


沒有一刻是靜止不動的。一切看起來靜止的東西,桌子,石頭,高山,大地,


皆在運動,只是我們的心粗,不覺察而已。


 


若然,則「動」「靜」這種分別並不是相違背的,動、靜也是一如的。


流水也在動,桌子也在動,只是流水動的程度比較大。


然而一切都在動,只是動的程度有差別,在邏輯上,等於說一切都是靜的,


只是靜止的程度有差別。桌子是靜,流水也是靜,只是桌子比較靜;


「動」、「靜」只是描述相對運動(relative motion)的兩個不同的名相。


我們以為打坐是靜,走路是動,其實打坐也是動,走路也是靜。


 


這代表什麼呢?我們以為靜坐時,外無雜擾,內身不動,可以得到禪定。


其實靜坐時,內外也不是不動,只是「比較靜」。既如此,則知禪定的心,


本來不是須要依靠靜止的內外境;真正的禪定,不是靜止的心,


因為根本沒有絕對的靜止。不論內外環境是「比較靜」或「比較不靜」,


心都能不為境界所動,才是真正的禪定。


 


如六祖言:「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如此可知,無論在何時何地,


心都可以在定中的,這即是「不出不入」的大定。


 


心無所住,則無所執;無所住則動、靜不二,無所執則定、亂無別,


定亂無別即是不出不入的大禪定。如龍樹言:


「菩薩不取亂相,亦不取禪定相;亂、定相一故,是名禪波羅蜜。」


「動靜元是虛妄,日用一切現成」。六祖言:


「本性自淨自定。」


 


自心本無住,無住即是涅槃,此心本在定中,只是見境生心,


忽而貪此,忽而憎彼,假名為亂心。了達一切相皆是不實,皆是空性


(不定性,變易性,無自性),心能無所著,能作主,即是自在解脫。


 


了達此理,生死、涅槃,有為、無為,本來無二。



   DSC02684


 


 


 


 



                            此文引自 - http://www.wretch.cc/blog/buddhall/149600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