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長壽的秘訣在於素食



作者: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生化博士雷久
  當二十世紀進入最後十年,我們回顧這一百年以來,人類文明對整個地球,可以說是史無前例地急速破壞,從空氣污染引起北極上空臭養層破洞、水源土壤的污染流失和原始森林的砍伐,已使成千上萬的動植物在地球上絕跡。而以地球為家的人類,不但糟蹋了自己的家園,也受到了應有的報應:天災人禍源源不斷。某些地方連年水災、干旱;殺人不眨眼的心髒病、癌症、愛滋病和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風濕病等都大幅度的增加。
  
  為什麼這一世紀會變成這樣?這完全要歸咎於一知半解的科技進展及人類自私心理,兩種力量的結合所造成。何謂一知半解的科技?十九世紀科學的進展是二十世紀的基礎,也是牛頓物理學的世界。牛頓物理學將宇宙機械化,強調整體是由個體所組成。這種局部性的看法,視大自然為“可利用的資源”,盡其所能地加以利用和控制,無視於整體同生共滅的生命關聯。
  
  例如:制造汽車的商人,只想到要讓汽車走得又快又遠,而沒有顧慮到所排放的廢氣,對整個大自然所造成的影響;農業專家只想到蔬菜要收成快、產量高,於是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而沒有想到對土壤和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對人體健康的破壞。
  
  一般人的飲食,因經濟的改善而大量食用牛肉、豬肉,沒有去想到這些對地球水土、人體及牛羊豬雞本身所造成的傷害。大量攝取肉食的結果,直接浪費能源,因為維持肉食者生存所需要的土地是維持素食者的六倍;間接造成地球的污染和森林的破壞,畜牧業影響所及使表土的流失和水源的污染。再者,肉食也是個人體內污染的主要原因,因為污染而引起的慢性病,近百年來正急速的增加,如心髒病、癌症等等。由此可知,個人和地球的命運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營養上有個最大的誤解:大家都認為肉類是蛋白質的最好來源,牛奶是鈣的最佳來源。不吃肉擔心蛋白質不足,不喝牛奶則擔心缺鈣,這就是所謂的“一知半解”的例子。如果肉是蛋白質最好的來源,那地球上90%的動物吃草和樹葉,它們的蛋白質又從哪裡來呢?
  
  1965年左右,德國MAXPLANCH科研中心報導:綠色植物蛋白質的品質很高,高過肉和蛋。平常人只要熱量夠,蛋白質一定夠。美國雜食者(植物性、動物性食物都攝取)的蛋白質攝取量仍然是人體所需的三倍以上;完全不食動物性食物的人,蛋白質攝取量仍然是人體所需要的二倍。而且組成蛋白質的八種基本氨基酸,有兩種遇熱會分解。而肉類大都必須煮熟之後才吃,可知肉類的蛋白質真正能被人體所利用的價值是微乎其微。
  
  另外,過多的蛋白質,造成體內鈣的流失,這是造成骨骼松軟的原因。據統計,美國65歲的女性,平均骨骼流失35%,而同年齡的素食者僅流失18%。愛斯基摩人鈣的攝取量是全世界最高的,是因為蛋白質攝取量也非常高,所以骨骼松軟症居在全世界之首;非洲人BANTU女性,鈣的攝取是美國人的一半,但蛋白質攝取也低,而少有骨骼松軟的問題。由此可見,想從牛奶獲得鈣質是不理想的,因為牛奶中蛋白質含量高,反而使鈣質流失。那麼該從哪裡攝取鈣質呢?深綠色的根菜類,如紅羅卜、芝麻、葵花子等,鈣的含量都很高,其中紅羅卜汁的含鈣量與人奶相近。
  
  據美國國家癌症中心所發表的報告,對減少得癌機會的一些建議包括:減少脂肪的攝取、增加纖維含量和新鮮蔬菜的食用。因為蔬果中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C、E和碘,以及植物荷爾蒙,這些都有助於預防各種癌症,植物荷爾蒙在幼嫩的蔬菜中,含量特別豐富,花菜、包心菜、結球甘藍等蔬菜中含量也很高。植物荷爾蒙比較不受加熱的影響,有加強肝髒排毒的功能。
  
  人類自然的飲食是五谷雜糧、蔬果、豆類、種子、堅果等天然食物,這可從人類無爪的手和較弱的颚、唾液的酸度,和腸子長於背脊骨的七倍看出。因此,當人類遵行自然規律飲食時,身體能健康長壽,若違反自然,則多病短命。近年來醫學研究更是證實這一點。總之,人類如果可以戒除吃肉的習慣,對於促進人類健康的影響,遠超過其他醫學的新發現。例如美國男士肉食者死於心髒病的幾率是50%,改吃素食則降為4%,可見,素食者得癌症的機會大大少於肉食者。已經有病的人,不管是心髒病、癌症等,若改吃五谷雜糧、蔬果、豆類、種子後病情都能改善。
  
  此外,素食要自然、清淡,才能充分受益,食物來源以無農藥,以有機肥料種植為佳。調理過程中要避免過量油、鹽等調味品的附加。而且部分食物,應該生食。因食物的營養成分中,如蛋白質、酵素、維他命等,在加工、加熱過程中都會被破壞。尤其中國人一般都沒有吃新鮮沙拉的習慣,而中國人得胃癌的病例遠超過西方人。引起胃癌的致癌物亞硝胺是硝酸鹽荷蛋白質在胃裡所形成,而維他命C可以阻止這些致癌物的形成。所以應該每餐多吃一些維他命C豐富的生菜沙拉。
  
  食用季節性並且是土生土長的蔬菜水果,是最經濟也是最符合健康原則的。冬天和夏天的飲食應該有所不同,不僅可以減少農藥的食用,同時還能使身體冬暖夏涼。如傳統習慣冬天喝紅豆湯,夏天喝綠豆湯,這是幾千年的養生經驗。
  
  季節性食物與食物的暖寒性分類有關:夏天太陽高照天氣熱,因此收割的食物屬寒性,能驅熱;而秋天冬天收獲的食物則屬暖性,能保暖身體。
  
  一些地方四季不分明,只有冷天、熱天之別,冷天可多吃溫性食物,熱天則可多吃涼性食物。溫涼的區分可以中國傳統醫學或現代醫學去分別。
  
  西方有句話說:早上吃的像國王,中午像王子,晚上像乞丐。早上掌握一天中的情緒和精力,因此要吃營養且又容易消化的食物;白天消化能力較強,高蛋白質的食物及生長於地面上的花果葉類食物較適合;晚餐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太飽、太豐富,最好是越簡單越好,以根類為主的食物,這是三餐飲食的餓健康原則。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wqrrz2eaERu7sJDy_19s6Wg-/article?mid=4798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reokimo 的頭像
    oreokimo

    培迪 的痞客邦部落格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