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曾作一首《退步原來是向前》的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詩歌以僧人插秧為例,從插秧的勞動中悟出禪和人生的哲理。


  在農禪並重的叢林生活中,插秧本是人們習以為常的勞動,但布袋和尚卻能從平常的勞動中看到其中蘊含的哲理。


  在插秧的時候,插秧者都是低著頭一邊插秧一邊向後退。等退到田地的終點,整個工作就圓滿了。此時,插秧者的倒退不僅不是倒退,而是一種前進。


  布袋和尚從插秧者低頭見天的動作中,不僅悟出了一個修行者的心地如果像藍天一樣清淨無染,就與道相應,而且還體悟到「退步原來是向前」的道理。






  下面這則故事就說明了「退步原來是向前」的道理:


  在一個寺院中,有兩位沙彌在畫一幅《龍爭虎鬥圖》,他們為這幅畫忙了很久,但總覺得不完美。但又找不出其中的緣由。


  正在他們急得焦頭爛額之際,師父正好從外面回來,兩個沙彌趕緊請教師父。


  老和尚看了他們的畫後笑著說:「你們所畫的龍和虎,外形上都很真實,但是,你們沒有弄清楚它們的特性:龍在發起進攻前,頭必須向後退縮;虎若向上撲躍時,頭也必須壓得很低才行。龍的頸向後縮的幅度越大,虎的頭越是貼近地面,它們就會沖得越迅猛,跳得越高遠。」


  弟子聽後恍然大悟。師父接著對他們說:「這與參禪悟道、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樣的,懂得適時退一步,才能衝得更遠;懂得謙卑之後,才能躍得更高啊!」


  在安徽桐城縣有個「六尺巷」,巷子有六尺寬,一百米長。這裡原是清代禮部尚書張英家的府第。一次鄰居家因為修建家宅,侵佔張英家三尺土地。


  張英家人也不甘示弱,就修書一封給在朝為官的張英,想讓張英以自己的權勢阻止鄰居的侵佔。






  張英接到書信後,並沒有以權勢壓人,而是修書一封勸解家人: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的家人接信後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讓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爭。


  鄰居看到張家這樣處理此事,自覺也有不妥之處,遂倣傚張家也讓出了三尺土地。於是在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今天所見到的「六尺巷」。


  兩家這種「退步原來是向前」的做法,不僅成功化解了兩家的矛盾,也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美談。至今,每年都有許多國內外遊客慕名游賞「六尺巷」,張英也許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當年的退讓之舉不僅使自己名垂青史,而且還給後人帶來了不菲的旅遊收入。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與人發生不快之時,如果能夠主動退讓一步,不僅可以避免許多悲劇的發生,而且還能讓對方感到的你的寬容與大度。


  使他們從你的退讓中感覺到自己行為的過錯,從而反省自己,也主動退讓一步。因為你的退讓,就使看似不可避免的矛盾發生了峰迴路轉的轉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reokimo 的頭像
    oreokimo

    培迪 的痞客邦部落格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