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引用學習 (146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沉夜景


白雲飛 月兒灣


賞月的人兒少


天上的星星


孤獨徘迴在四週


乘著風 帶著雨


遙遠無助


嘆姑息.....


風雨飄


云也散


孤獨的人兒上九洲


晚風吹


***********************


又見流星獅子座


洒下紅塵無回頭


 


 


 


 


 







文/蓮蒂/文框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J3hpr62XHRNNbaFzZEo-/article?mid=15534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4ErdDmiISET.QRmCSO0z/article?mid=64334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夢中的母親

 


蒙古女歌手─斯日其瑪

歌詞大意:

噢慈祥的母親是美人中的美人


噢像那白度母一樣心地善良 她背水走過的小路


柳樹輕輕搖晃 噢她擠奶走出羊圈 格桑花圍著她盡情開放


啊慈祥的母親 啊媽媽慈祥的母親 我是你用生命生命寫下的歷史


噢慈祥的母親

是兒女們的太陽

噢為了我們燃盡青春之光

她頭頂堆滿白雪 腰彎成一道山梁

她每天搖著經筒 一心為兒女們祈禱吉祥


啊慈祥的母親

啊媽媽慈祥的母親

我是你用生命生命寫下的歷史

你給我用陽光織成的翅膀 噢無論我飛的再高再遠

無論我走到天涯 身影總落在你的心上 噢媽媽呀 噢慈祥的母親



編輯:─夏之星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zwJYyfmfGRn7qlv2VDFi67LA/article?mid=123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面一篇茵尼斯佛倫島~全文文字放大



 

風景又不能吃 ──我在愛爾蘭茵尼斯摩爾島



  • 2013-01-07 01:19
  • 中國時報
  • 【?張瀛太/文】





 

 ▲島上小屋。◎張瀛太/攝影 


▲島上小屋。◎張瀛太/攝影


 島上的精靈之屋,大約90公分高。◎張瀛太/攝影

 島上的精靈之屋,大約90公分高。◎張瀛太/攝影



  ▲販賣紀念品的小屋外面掛著「阿蘭毛衣」。◎張瀛太/攝影


販賣紀念品的屋外面掛著「阿蘭毛衣」。◎張瀛太/攝影


 ▲茵尼斯摩爾島港口夜色。◎張瀛太/攝影

 ▲茵尼斯摩爾島港口夜色。◎張瀛太/攝影



     「風景又不能吃。」這句話我聽過兩次。第一次是十年前相親,對象由一位藝術學院院長介紹。赴約前,心中充滿美妙想像,就像把羅浮宮的名畫和維也納的音樂配在一起,搭成一幅浪漫約會情景。


     那人的手一直抖,腳也抖。


     我克制著自已,不要往人家的手和腳望去。它們抖得真厲害。可是他的眼神裡沒有緊張,不知這麼抖是種習慣,還是故意讓我不喜歡他?我們桌上各有一杯咖啡,沒有餐點,彷彿雙方都在觀望,喝完了咖啡是否該接著吃晚飯。


     「小姐,你是寫『一本一本』的,還是『一篇一篇』的?」他開頭就問我這個。我意會到他說什麼,便回答,我寫一本一本的「小說」,也寫一篇一篇的「散文」。


     輪到我問他了。對於他的工作,我是門外漢,除了知道年薪千萬,我不懂那種專業,我禮貌性的問了一句,對方答得很簡短,彷彿我問得太外行;我只好改口問人家的兄弟姊妹。他說,他們都移民了,到了哪一國和哪一國。我順口接了句,很好啊,風景很美。


     他停一下,回我一句:「風景又不能吃。」


     我接不上口。平時自認為口才便給,倒被這句話殺得啞口無言。


     雙方各自低頭喝咖啡。忘了還說些什麼,總之,我大概就是一副歸心似箭的樣子。


     是這句話,殺了風景,毀了情趣。我對那人再也擠不出半點浪漫想法,我們沒有說再見,沒相約去吃晚餐,草草把咖啡喝完就散場。


     ●


     「風景又不能吃。」十年後我忽然想起這句話。


     不禁莞爾,令我想起愛爾蘭西部的那個島。


     或者,是十年後當我到了那個島,忽然憶起十年前有個人說了那句話。風景不能吃。的確,問了島上的人,他們也這樣說。


     那個島,人口僅數百。海鳥不可計數。除了港口幾間旅館和商店,民宅大多分布在沿岸,疏疏落落,想像中的漁船也很少,除了商人,老百姓都去哪兒了?


     大部分人口是外移了。


     這裡風景那麼美。我說道,聽外面的人說羨慕住在這兒的人呢。


     風景不能吃。那年輕人答道。


     人不能吃,但牲畜能吃。可是連牲畜也不多,牛幾隻、馬幾隻。沒看見羊和雞,不過菜單裡有這兩道菜色。


     我打算去尋訪風景和風景中的動物居民。旅店主人建議我先搭車周遊一趟。我問明了方向,走一段路,就搭乘島上的環島車,往最遠的一頭去。


     兩旁是綿延的草坡和淡藍的海岸線,石灰岩砌成的長坎,切割著一塊塊綠地。每隔一大段距離,才見到一棟小屋,有些民宅前會擱著一艘倒扣的船,黑色,乍看像半頂棚子。環島車開得快,有時遇見幾輛馬車,汽車把馬車拋在後頭,彷彿要讓牠們定格為遠方的風景。


     放眼望去,海洋、遠山、草地、斷崖,沒有高樹,沒有高樓,空曠無垠。牛趴在坡頂上望著海,馬坐在崖邊對著天,強風颳得人站不穩,有時還掃來一陣陣海霧和雨水,遊客紛紛躲避,可牠們仍臥在那兒,什麼都不急,偶爾閒閒吃幾口草,好像磐石,無所謂於風雨。


     大家都往史前遺跡和有名的斷崖走去,我卻在一個據說是小精靈的矮屋前站住,它像個褪色的玩具被擱在荒坡上,白色粉牆有些剝落,屋頂距地面只九十幾公分高,小小的紅門,大約一歲小孩能鑽進去。附近坐著一個看不出年紀的長鬚男子,周遭擺了八九個籐籃,賣,但他沒開口,沒向人潮瞥一眼,他像是從地裡長出來的一棵老樹那樣地佇在那兒。而散放在草地的籐籃,就像大地開出的磨菇,屬於小矮人屋的一部分,連同他自己,都在大自然中不突兀的存置著。這就是本地居民嗎?我想著,風景不能吃,因為他就是風景的一部分。


     ●


     甲板上,海風強,這是我旅程的第一站。


     不知道為何要安排這麼遠的地方做第一站,事後想想自己這種一反往常的旅行邏輯,大概是以為解決了較遠的,近的就不難了。大老遠坐車到高爾威市轉船,船班少,得等三個多小時,趁著這段時間在市區走走,盛夏,天氣乍熱乍冷,風刺骨,打斷了事先盤算的周遊計畫。冷得撐不住了,穿上僅有的外套,把手帕當絲巾綁在脖子上,仍覺得太冷,只好進書店、進商場避風,櫥窗裡掛著當地知名的阿蘭毛衣,可是四周沒有人穿毛衣,好像沒有人覺得冷。三個小時畢竟很短,我不想放棄瀏覽高爾威市的機會,終究出來了,縮著脖子,坐到公園吃昨天預備的三明治,順便打量路上穿夏衣和極少數穿外套的老百姓,好奇著他們對寒風的承受度。下午六點二十分,到碼頭上船,風更大了。我不適應這風和氣候,又捨不得到船艙裡避風,天色還亮,該及時飽覽風光,我始終站在甲板上,還沒抵達,就患了頭痛,感冒


     茵尼斯摩爾島,阿蘭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地圖上看,幾乎是歐洲的最西邊。


     與想像不同,廣闊的海水邊緣,地平線上只薄薄的一道綠,近距離突出的礁石上,長著檸檬黃色和褚色海草,海鳥孤孤的棲在石上,另有幾隻隨著浪尖撂過甲板。


     半途,一架直升機從天而降,低空近距,跟著船飛行,轟隆隆的噪響中,下來一個全身重裝備的人,他攀著繩索,著陸到船尾,我嚇一大跳,以為北愛爾蘭的革命戰火延伸到此處,那人放下一個長形鐵架,我趁機搶拍他一張照片,隨即縮到樓梯旁,打量著他,只見他把繩索綑上了鐵架,飛機上的人就把鐵架拉上去,一會兒,繩索再度放下來,那人把自己扣上繩套,又被拉到半空,回到飛機裡。他在做什麼?我問了旁人,有人說是「演習」。


     ●


     書上說這裡的特產就是毛衣,海對岸的商店、島上的商店都賣這種阿蘭毛衣,織法特別,原本是漁夫穿的,遠在中世紀的《凱爾書》就有記載。許多觀光客穿著這種毛衣走來走去,我看當地人卻不穿,當地人笑著說:外地人誤以為他們都穿這種毛衣。其實毛衣多半賣給外地人。


     的確,只有外地旅客穿這種毛衣,像一頭頭笨憨憨的羊,一看就知道是觀光客。


     我沒有買毛衣,也沒有按計畫徒步走完全島。如今問我,還記得那島上的什麼?我試著說,狂風、空曠,漆成黃、紫、白、桃紅色的平房,還有斷崖、馬車,白沙灘、芳草萋萋的海岸。當然還有,飢餓,這是最刻骨而有趣的回憶。


     在茵尼斯摩爾島的第一天,忙著納入大量風景,精靈矮屋、斷垣殘壁、遠古教堂、史前石穴、動物、人……回到旅館,才知道餐廳很早打烊,附近的小店也都收攤了,九點多,天快黑了,我站在路上東張西望,發現斜坡上頭有一家店還亮著燈,賣熱狗之類的簡餐,像看到救星一樣,沒得挑了,趕緊爬坡衝上去,隔著玻璃門看,那食物真誘人,裡面只有一個服務員,沒有顧客,我用力掰門,卻打不開,我朝裡面比手勢,裡面的人揮手要我走。我又比手勢,他走過來說店打烊了,他就要下班了。我再比手勢且大聲朝裡面問,還有哪裡有賣吃的?那人比了個方向,說島的另一頭有一家酒館。


     小店熄了燈,我心中的希望倏忽吹滅,食物近在咫尺遠在天邊。


     ●


     改往大路上走,見幾輛私家車朝某個方向去,我也朝那個方向努力跟上去,路上沒有行人,怕,是一回事,但相信那些開車的一定是有經驗的旅人(希望不是居民),旅人為旅人指的路,可信。


     我逐漸對路況熟悉了起來,這是白天去過的方向,印象中那兒有幾家商店。當你找到它們,不巧,都打烊了。


     再往前走,還是暗,但聽到人聲,不清晰,很雜,幾十個人,鼎沸的感覺。


     於是你找到這家小店了。你終於知道,一到晚上,人們會聚到小酒館,尤其地廣人稀的地方,那是唯一可相互取暖的小天地。


     屋裡暖多了,眼睛餓得冒火。來到櫃台,沒耐心讀牆上的英文目錄,直接問服務員。噢,沒有餐點,有各種啤酒,唯一的下酒菜是小包裝的巧克力條或花生米。太晚了,沒別的了,而且只剩一包花生米了。


     我買下這包花生米,巴掌大的包裝,大約200克,肯定吃不飽。花生米配黑啤酒,滋味不好。苦,鹹。愈喝愈覺得胃寒。我不習慣酒,但我貪圖屋裡的暖,還有人與人相濡以沫的那種聲音和溫度。我慢慢享受唯一買到的苦與鹹,看一段電視球賽、氣象報告,聽周遭嗡嗡的閒聊聲音和唱得不太認真的民謠。


     那夜,回旅館時,還是餓,摀著咕嚕嚕的肚子睡不著。可是如今我已不記得餓的滋味了,只記得那天在月夜下漫步回旅館,刻意沿著港彎繞了一段路,銀月高懸,一艘褪色的大船停在遠方,海面上寧靜的深藍彷彿把風和酷寒都凝住了,心中無限平和。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nM3Da2aeBRWMTbJEYLYa2Q--/article?mid=1037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南歸燕 ]  七言絕句  杜寧


 


           一夕秋風客夢孤,離巢渡海向歸途。


 


           呢喃語囈長亭恨,他日重來舊識無?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茵尼斯佛倫島About Innisfallen Island


 


 



「風景又不能吃。」這句話我聽過兩次。第一次是十年前相親,對象由一位藝術學院院長介紹。赴約前,心中充滿美妙想像,就像把羅浮宮的名畫和維也納的音樂配在一起,搭成一幅浪漫約會情景。


     那人的手一直抖,腳也抖。(似 帕金森氏症)


     我克制著自已,不要往人家的手和腳望去。它們抖得真厲害。可是他的眼神裡沒有緊張,不知這麼抖是種習慣,還是故意讓我不喜歡他?我們桌上各有一杯咖啡,沒有餐點,彷彿雙方都在觀望,喝完了咖啡是否該接著吃晚飯。


     「小姐,你是寫『一本一本』的,還是『一篇一篇』的?」他開頭就問我這個。我意會到他說什麼,便回答,我寫一本一本的「小說」,也寫一篇一篇的「散文」。


     輪到我問他了。對於他的工作,我是門外漢,除了知道年薪千萬,我不懂那種專業,我禮貌性的問了一句,對方答得很簡短,彷彿我問得太外行;我只好改口問人家的兄弟姊妹。他說,他們都移民了,到了哪一國和哪一國。我順口接了句,很好啊,風景很美。


     他停一下,回我一句:「風景又不能吃。」


     我接不上口。平時自認為口才便給,倒被這句話殺得啞口無言。


     雙方各自低頭喝咖啡。忘了還說些什麼,總之,我大概就是一副歸心似箭的樣子。


     是這句話,殺了風景,毀了情趣。我對那人再也擠不出半點浪漫想法,我們沒有說再見,沒相約去吃晚餐,草草把咖啡喝完就散場。


     


     「風景又不能吃。」十年後我忽然想起這句話。


     不禁莞爾,令我想起愛爾蘭西部的那個島。


     或者,是十年後當我到了那個島,忽然憶起十年前有個人說了那句話。風景不能吃。的確,問了島上的人,他們也這樣說。


     那個島,人口僅數百。海鳥不可計數。除了港口幾間旅館和商店,民宅大多分布在沿岸,疏疏落落,想像中的漁船也很少,除了商人,老百姓都去哪兒了?


     大部分人口是外移了。


     這裡風景那麼美。我說道,聽外面的人說羨慕住在這兒的人呢。


     風景不能吃。那年輕人答道。


     人不能吃,但牲畜能吃。可是連牲畜也不多,牛幾隻、馬幾隻。沒看見羊和雞,不過菜單裡有這兩道菜色。


     我打算去尋訪風景和風景中的動物居民。旅店主人建議我先搭車周遊一趟。我問明了方向,走一段路,就搭乘島上的環島車,往最遠的一頭去。


     兩旁是綿延的草坡和淡藍的海岸線,石灰岩砌成的長坎,切割著一塊塊綠地。每隔一大段距離,才見到一棟小屋,有些民宅前會擱著一艘倒扣的船,黑色,乍看像半頂棚子。環島車開得快,有時遇見幾輛馬車,汽車把馬車拋在後頭,彷彿要讓牠們定格為遠方的風景。


     放眼望去,海洋、遠山、草地、斷崖,沒有高樹,沒有高樓,空曠無垠。牛趴在坡頂上望著海,馬坐在崖邊對著天,強風颳得人站不穩,有時還掃來一陣陣海霧和雨水,遊客紛紛躲避,可牠們仍臥在那兒,什麼都不急,偶爾閒閒吃幾口草,好像磐石,無所謂於風雨。


     大家都往史前遺跡和有名的斷崖走去,我卻在一個據說是小精靈的矮屋前站住,它像個褪色的玩具被擱在荒坡上,白色粉牆有些剝落,屋頂距地面只九十幾公分高,小小的紅門,大約一歲小孩能鑽進去。附近坐著一個看不出年紀的長鬚男子,周遭擺了八九個籐籃,賣,但他沒開口,沒向人潮瞥一眼,他像是從地裡長出來的一棵老樹那樣地佇在那兒。而散放在草地的籐籃,就像大地開出的磨菇,屬於小矮人屋的一部分,連同他自己,都在大自然中不突兀的存置著。這就是本地居民嗎?我想著,風景不能吃,因為他就是風景的一部分。


     


     甲板上,海風強,這是我旅程的第一站。


     不知道為何要安排這麼遠的地方做第一站,事後想想自己這種一反往常的旅行邏輯,大概是以為解決了較遠的,近的就不難了。大老遠坐車到高爾威市轉船,船班少,得等三個多小時,趁著這段時間在市區走走,盛夏,天氣乍熱乍冷,風刺骨,打斷了事先盤算的周遊計畫。冷得撐不住了,穿上僅有的外套,把手帕當絲巾綁在脖子上,仍覺得太冷,只好進書店、進商場避風,櫥窗裡掛著當地知名的阿蘭毛衣,可是四周沒有人穿毛衣,好像沒有人覺得冷。三個小時畢竟很短,我不想放棄瀏覽高爾威市的機會,終究出來了,縮著脖子,坐到公園吃昨天預備的三明治,順便打量路上穿夏衣和極少數穿外套的老百姓,好奇著他們對寒風的承受度。下午六點二十分,到碼頭上船,風更大了。我不適應這風和氣候,又捨不得到船艙裡避風,天色還亮,該及時飽覽風光,我始終站在甲板上,還沒抵達,就患了頭痛,感冒


     茵尼斯摩爾島,阿蘭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地圖上看,幾乎是歐洲的最西邊。


     與想像不同,廣闊的海水邊緣,地平線上只薄薄的一道綠,近距離突出的礁石上,長著檸檬黃色和褚色海草,海鳥孤孤的棲在石上,另有幾隻隨著浪尖撂過甲板。


     半途,一架直升機從天而降,低空近距,跟著船飛行,轟隆隆的噪響中,下來一個全身重裝備的人,他攀著繩索,著陸到船尾,我嚇一大跳,以為北愛爾蘭的革命戰火延伸到此處,那人放下一個長形鐵架,我趁機搶拍他一張照片,隨即縮到樓梯旁,打量著他,只見他把繩索綑上了鐵架,飛機上的人就把鐵架拉上去,一會兒,繩索再度放下來,那人把自己扣上繩套,又被拉到半空,回到飛機裡。他在做什麼?我問了旁人,有人說是「演習」。


     


     書上說這裡的特產就是毛衣,海對岸的商店、島上的商店都賣這種阿蘭毛衣,織法特別,原本是漁夫穿的,遠在中世紀的《凱爾書》就有記載。許多觀光客穿著這種毛衣走來走去,我看當地人卻不穿,當地人笑著說:外地人誤以為他們都穿這種毛衣。其實毛衣多半賣給外地人。


     的確,只有外地旅客穿這種毛衣,像一頭頭笨憨憨的羊,一看就知道是觀光客。


     我沒有買毛衣,也沒有按計畫徒步走完全島。如今問我,還記得那島上的什麼?我試著說,狂風、空曠,漆成黃、紫、白、桃紅色的平房,還有斷崖、馬車,白沙灘、芳草萋萋的海岸。當然還有,飢餓,這是最刻骨而有趣的回憶。


     在茵尼斯摩爾島的第一天,忙著納入大量風景,精靈矮屋、斷垣殘壁、遠古教堂、史前石穴、動物、人……回到旅館,才知道餐廳很早打烊,附近的小店也都收攤了,九點多,天快黑了,我站在路上東張西望,發現斜坡上頭有一家店還亮著燈,賣熱狗之類的簡餐,像看到救星一樣,沒得挑了,趕緊爬坡衝上去,隔著玻璃門看,那食物真誘人,裡面只有一個服務員,沒有顧客,我用力掰門,卻打不開,我朝裡面比手勢,裡面的人揮手要我走。我又比手勢,他走過來說店打烊了,他就要下班了。我再比手勢且大聲朝裡面問,還有哪裡有賣吃的?那人比了個方向,說島的另一頭有一家酒館。


     小店熄了燈,我心中的希望倏忽吹滅,食物近在咫尺遠在天邊。


     


     改往大路上走,見幾輛私家車朝某個方向去,我也朝那個方向努力跟上去,路上沒有行人,怕,是一回事,但相信那些開車的一定是有經驗的旅人(希望不是居民),旅人為旅人指的路,可信。


     我逐漸對路況熟悉了起來,這是白天去過的方向,印象中那兒有幾家商店。當你找到它們,不巧,都打烊了。


     再往前走,還是暗,但聽到人聲,不清晰,很雜,幾十個人,鼎沸的感覺。


     於是你找到這家小店了。你終於知道,一到晚上,人們會聚到小酒館,尤其地廣人稀的地方,那是唯一可相互取暖的小天地。


     屋裡暖多了,眼睛餓得冒火。來到櫃台,沒耐心讀牆上的英文目錄,直接問服務員。噢,沒有餐點,有各種啤酒,唯一的下酒菜是小包裝的巧克力條或花生米。太晚了,沒別的了,而且只剩一包花生米了。


     我買下這包花生米,巴掌大的包裝,大約200克,肯定吃不飽。花生米配黑啤酒,滋味不好。苦,鹹。愈喝愈覺得胃寒。我不習慣酒,但我貪圖屋裡的暖,還有人與人相濡以沫的那種聲音和溫度。我慢慢享受唯一買到的苦與鹹,看一段電視球賽、氣象報告,聽周遭嗡嗡的閒聊聲音和唱得不太認真的民謠。


     那夜,回旅館時,還是餓,摀著咕嚕嚕的肚子睡不著。可是如今我已不記得餓的滋味了,只記得那天在月夜下漫步回旅館,刻意沿著港彎繞了一段路,銀月高懸,一艘褪色的大船停在遠方,海面上寧靜的深藍彷彿把風和酷寒都凝住了,心中無限平和。


 



茵尼斯佛倫島About Innisfallen Island









 


位在下湖中央,22英畝的茵尼斯佛倫島是國家公園內面積最大的一座島嶼,上面有一座7世紀建造的修道院遺址,遺世獨立的靜靜矗立在寂靜的小島上。13世紀隱修在此的僧侶,曾在小島上寫下基督教初期愛爾蘭的歷史紀錄,後被稱為《茵尼斯佛倫紀事》(Annals of Inisfallen),現藏於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是研究古代愛爾蘭及重要的文獻。
由於這座修道院的存在,下湖的蓋爾語名稱被叫做Lough Leane,意為「學習之湖」。現存的12世紀禮拜堂有著羅曼式門道,後方的修院則是建在7世紀創立者St. Finian所建的原址之上,雖然屋頂都已不存,只剩牆垣斷壁,但在毫無人跡的小島上,仍可以想像當初一群虔敬刻的修士們,在這裡斷絕一切凡塵俗務,貼近純粹的自然與上帝。
羅斯城堡前有許多船家提供接駁服務,一個人約10歐元。白色的浪花掀起在平靜的湖面上,青翠的山巒映襯著壯觀的城堡及修院遺址,風在耳邊輕撫,像是正航向一個遙遠而陌生的世界。
待船夫停泊好後,遊客可停留在小島的時間約3045分鐘。向修道院後面走去,沿著草皮可以去到島的北方,水面反射著金色光芒,湖水輕輕拍擊著岸邊礁岩,在清澈的風聲及湖影之中,一切似乎不太真實,這裡能靜靜的充分體會愛爾蘭空靈神祕的魅力。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藍花楹   ~竹韻禪歌~


介紹 詩人竹樵老師優質部落格


內容:(詩作/金石/風景/植物/奇木/木雕)


 


 


藍花楹學名Jacaranda mimosifolia)是紫葳科藍花楹屬的植物。分佈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以及中國廣西海南廣東雲南福建、台灣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藍花楹樹可長至515米高。樹皮薄,灰褐色。幼時樹皮光滑,成年後呈細小鱗狀。樹枝細長曲折,呈淺紅棕色。春至初夏開花,花期兩個月。花5厘米長,並結成約30厘米長的穗。開花後結種子莢,直徑約5厘米,內含許多黑色扁平帶翼的小種子。藍花楹木呈灰白色,有直紋理,較軟,無樹結。易干,常在未乾時用於旋木和雕碗。


 








引用: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歲暮酷寒] 七言絕句 杜寧 十二


           


            飄零紅葉覆孤墳…..梅樹霜凝草不芬


 


            江北雪川冰未固…..凜冽送寒雲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點閱推介 竹韻蟬歌 優質部落格      


      


       [冬日書懷] 七言律詩(三肴)竹樵


 


       風吹老葉正咆哮,陣陣寒威襲草茅;


 


       急對殘爐添炭炙,且將粗茗汲泉泡。


 


       西窗獨我尋詩料,野地何人載酒肴;


 


       嶺上飛花呈瑞兆,潔同梅蕊滿枝梢。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詠雪梅] 七言律詩 杜寧


 


         冬晨雪嶺浮香早.....郊野飛花探幾遭.


 


         寂寂芳心離濁俗.....昂昂傲骨顯清高.


 


         末寒契友盟松竹.....新暖迎春厭李桃.


 


         嫁得孤山林處士.....騷人詠讚入詩豪.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漢詩觀念漫談(舊文重舖)竹樵


 


一、作詩只要寫出意境,自由揮灑,何必拘束於格律?


二、作詩必須遵守格律而沒有創新,難道古人所制定的格律都是對的嗎?


三、作詩如果一直沿用傳統詩的那一套規則而無新意,乾脆把古人的東西用影印機影印過來就好了,又何必創作?


研究任何一種學問,能夠提出問題來,這個觀念是正確的,古人言:「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有些東西,書中所寫的不一定百分之百的正確,所以,必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可是,問題來了,有一些人遇到問題很會大膽的提出假設與質疑,但是,到底有沒有深入問題去了解,深入去探討而小心去求證,則不得而知了,因此,就出現了瞎子摸象所衍生出來的答案而自以為是;這種情形,就好比是對於交通規則不了解的人,,卻指責直行車為何不讓轉彎車先行的道理一樣。


詩經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詩是源自於歌謠的,所謂歌謠,是民間隨意歌唱而成的,後來經過文人的採取,加以選輯修飾,因此,古代的詩歌與音樂是密不可分的;詩經裏的雅頌、楚辭的九歌,都是配合音樂而歌唱的,後來有一部分詩歌逐漸和音樂脫離,於是,乃有只誦讀而不可歌唱的作品出現,既然詩可歌可唱,自然與音律脫離不了關係,詩之所以有平仄之分,原因在此。


唐詩、宋詞、元曲在當時都能付之管絃,凡是通曉音律的詩人詞客,他們的作品都很講究聲律協調,音響與情景的哀喜悲壯相契合,更能產生微妙的境界;但是,自從詩與樂分途以後,詩人對於樂理漸漸的陌生了,因此,現代有些人更認為詩只要講求意境即可,不必遵守於聲律的制式化約束,原因在此。


古代的詩人能作詩,也能吟詩,吟詩的基本原則是在於平仄聲拍子的長短,平聲字大致上是一拍或二拍,句尾的押韻字視其實際需要,可延長二拍以上;仄聲字的上去聲則是半拍或一拍,入聲字只有半拍;詩句有了平仄聲的諧調,吟出來才能產生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音律美感,所以,古人所制定的遊戲規則,自然有其道理存在;古體詩雖然比較不講究平仄,但是,每句之間亦必須平仄均勻,吟起來才可展現其音樂性,假如平仄不諧調的詩,吟出來會悅耳動聽嗎?


現在舉個題外話來說明,猶記得四、五十年前的國台語流行歌曲,首首悅耳動聽,韻味無窮,現代的流行歌曲卻熱鬧有餘,韻味不足,為什麼?因為早期教育不普及,能作詞者大都識字,也就是曾經接觸過漢學,多少懂得漢字音韻,因此創作出來的作品,含蓄委婉、感情豐富;現代作詞者因為接受新式的國民義務教育,人人識字,但是,我們通用的國家語言,也就是一般人稱它為華語,其實卻是四聲不全(沒有入聲字)的北京語,即所謂的北京官話,它與中原漢音有很大的差異,假如各位對於閩南話與客話的讀音稍具基礎的話,不妨找幾首傳統詩唸唸看,然後再用國語唸唸看,兩相比較,其中之韻味必然相差甚多,現在試舉一個例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請各位先用唸書的方式唸一遍,然後再用唸詩的方式唸一遍(字後加圈者唸半拍停半拍,其餘的唸一拍,加橫線者看加幾橫唸幾拍),然後再比較看看有什麼不同;接下來再舉兩首詩:


春眠丨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丨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千山丨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丨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第二首詩是押仄聲韻,第三首押入聲韻,可將三首詩比較一下,是否有所不同?各位可以自行寫一句全是平聲或者全是仄聲字的詩,然後依照上面的原則唸看看,是否覺得很不順暢又很單調,沒有韻味;談到這裡,大家必然明白,古人制訂的遊戲規則是有道理的,而不是對與錯的問題。


近體詩的創作,對於字的平仄用韻,會有如此嚴格的規定,這是為了吟誦的需要,如果不顧聲韻的詩句,唸起來會很拗口。蘇東坡曾經作了一首打破聲韻格律的詩,贈給武昌的王居士:


江干高居堅關扃,犍耕躬稼角掛經;蒿竿繫舸菰菱隔,笳鼓過軍雞狗驚。


解襟顧景各箕踞,擊劍賡歌幾舉觥;荊笄供膾愧攪聒,乾鍋更戛甘瓜羹。


這是蘇東坡的遊戲之作,大家不妨用國、台語各唸一遍,是否覺得像繞口令一般?透過它,我們就可以了解到,為什麼詩詞不只是重視意境而忽略了平仄聲律對它的影響有多大。


現代一般人對於傳統詩的認知,有點以偏概全,因為時代改變,教育單位不重視古文學,聯考也不考創作詩詞,學校也就沒有教;國文課雖然有詩的單元,也是止於欣賞的角度而已,因此,許多人總認為詩只要講求意境就可以了,其實,這種觀念對於詩詞祇認識一半而已,因為,詩除了意境之美,還包括了創作技巧,也就是所謂的遊戲規則,作詩的困難度與樂趣的關鍵就在此,要不是有這些規則來約束,那麼,人人都是詩人,李白、杜甫也就不必稱之為詩仙、詩聖。一個籃球選手,只要想辦法把球投進籃框就可以了,又何必遵守遊戲規則呢?如果是這樣,這種球賽還有什麼看頭?同樣的道理,詩也是一樣。


詩文的形式不必計較新舊,所要追求的,就是作品是否能夠賦以新意,是否能吸引人去欣賞?傳統詩的格律是一種巧妙的設計,雖然它對於創作造成許多限制與束縛,不過,一個擅長寫作的人,正好可以運用它來展現自己的才華。
    詩的創作技巧,可分為三點:一是押韻是否穩當?韻押得好,整句詩就顯得生動,押得欠妥,其餘幾個字寫得多好,這一句等於是廢話。二是對仗與詞句的運用是否工整?詞句用得不當,往往會造成一句詩斷成兩節,意義不連貫,也就是台語所說的「啞巴句」。三是平仄的和諧,也就是前面所談到的音韻的問題。以上幾個要件互相配合,才能算是一首完整的詩。一首詩除了欣賞其意境之外,還要欣賞其創作技巧,才算是對整首詩有所了解。


有許多朋友很喜歡創作白話詩,就是一般人所謂的新詩,而且寫得很好,但是,卻少了傳統詩的音律之美感。白話詩是民國以後的產物,因為大家認為傳統詩的拘束太多,而求解放的一種新創作方式,把傳統詩的格律、限制、句法、章法全部打破,以自然、自由的風格來創作。其實,早期的白話詩依然是有押韻的,只是比較口語化而已,而且也沒有限制押幾句,十句詩也許押三句、四句或五句都有,例如何志浩的【感懷】,其中的一段:
    歸來!心!記住舊時光
!孤山梅。搖動著春
這首詩就押了景、影、影三個韻字。何志浩另一首【有待】的前段:
    朝望著輕雲變幻,暮看著倦鳥歸
還。淡煙籠碧樹,微雨濕征。憶花前握別,語短情長。曾叮嚀後會,春到江
這首詩一、二句對偶,三、四句對偶,押
還、衫、南三字。另一首劉延陵的【過印度洋】:
    圓天蓋著大海,黑水托著孤
。也看不見山,天那邊只有雲。也看不見樹,那水上只有海。那裡是非?那裡是歐洲?我美麗的故鄉,卻在腦後。怕回,怕回頭。一陣大風浪捲上船,颼。吹得滿天雲霧一天愁。總共押了舟、頭、鷗、洲、颼、愁等十個字。


有人認為,作詩必須創新,這個觀念是對的,不過,只是對了一半,例如白話詩,就是脫離了傳統詩的約束,這是好現象,但是,並不是打破規則就是創新,總不能用足球規則來打籃球吧!或者所有的球類運動都不必受到規則約束,叫做創新。我們必須認清一件事實,就是我們所要的是什麼?是要作古體詩、近體詩、宋詞還是白話詩?要作什麼詩,就要遵守其規則;所謂的創新是多方面的,例如意境的創新,表達別人所不曾表達的情感、涵義、境界等等;還有就是詞句、技巧運用的創新,例如賈島的僧「敲」月下門或僧「推」月下門,如果我門能夠再找出替代的字,比它更恰當,更令人激賞,這就是創新;接下來是韻字的創新,舉個真實的例子,有一些韻字在我有生之年可能不會去用到,也沒有這個功力去用它,相信別人也一樣,可是,就在某一次聯吟大會中,某位詩人卻將它押得天衣無縫,令人讚賞不已,這也是創新。


茲再舉個例子來探討:「飢嚼梅蕊香透脾」,一般人大都會寫這樣的句子,因為咀嚼梅花,所以形容梅花的香氣直透脾腑之中,全身舒暢;這咀嚼二字,並非真的拿梅花來吃,而是一種較為抽象的說法,有細細玩味之意。「小窗細嚼梅花蕊,吐出新詩字字香。」這二句就有一種創新的筆法,不但香透脾腑,就連吟出來的詩,每一個字都含有梅香,有點超乎想像力,有著別人不曾想過的想法。例如:


北風捲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一般人都用雪來形容梨花的白,卻沒有人用梨花來形容雪;這幾句詩說,塞外八月就有飛雪,樹上掛滿了雪花,就好像忽然間一夜春風吹來,樹上的梨花一下子就開放了,構思新穎,充滿情趣,令人耳目一新,這也是創新。
    或許有人認為傳統詩總是一些吟風弄月的東西,了無新意,其實,現代詩壇擊缽詩所創作的題目大都與時事配合,例如:新型流感防疫、八八水災、台北聽障奧運會、金融風暴等等,這些都已經在題材上作了創新,因此,所謂的創新,就是意境的創新、技巧的創新、內涵的創新,而不是打破規則叫做創新,這種觀念才是本文所要表達的重點。


有人認為遵守古人的規則,就好像把古人的東西影印過來一樣,了無創意;各位所熟悉的一些詩詞,對於詩中的意境,大致都可以體會得出,但是,詩中更深一層的意義,可能就不一定了解,,試舉一個例子: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不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這首詩的意義,是描寫新娘度過三天的新婚期之後,就要融入夫家的生活,開始要做家事,因為還摸不清楚長輩的脾氣,只好先請教同輩的小姑指點一二,以免出錯而受到責罵;其實,作者所要表達的並非如此,因為詩人第一次進京參加考試,對於主考官的取捨喜惡不了解,只好自己先模擬做了一篇文章,前去請教一位當官的朋友先過目一下,看要如何修正,才合乎格式;這才是這首詩的真正涵義;在我們所看到的唐詩宋詞作品中,像這種意義深遠的不知有多少??現代詩人能夠作好詩的人不少,但是,能夠達到古人這種境界者,能有幾人?說一句坦白話,我們想當影印機都不夠資格,因此,我們不可抹煞傳統詩詞的文學藝術價值;現在,就以傳統詩詞與白話詩做個比較,各位對於唐詩宋詞或多或少總能背誦幾首吧!不然,也能記住一些經典片段:「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春蠶至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乾」等等,但是,白話詩有誰能夠背出哪位作家的作品來?


詩是一種精煉的文學,雖然,它的創作受到許多規範,但是能夠流傳千年以上,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一般人對於詩卻產生了兩極化的認知,,一些人認為會作詩的人,一定要學歷高、飽讀詩書、學問淵博才行,這種論點,我當然可以接受,畢竟作詩必須具備有相當程度的語言文字基礎,如果連一封書信、一份簡單的文書類都無法很流暢的表達出來,想作詩當然有點困難,不過與學歷以及學問淵博並非絕對的關係;不管任何一種技藝,某些人就是特別有天份,只要稍加指導,馬上能夠融會貫通,作詩也一樣,當然,飽讀詩書對於作詩是有加分作用的,吸取多方面的知識,也是必然的條件。


另外一種極端的認知,就是只要每句寫七個字,湊成四句就是詩,如果詩是這麼簡單的話,那豈不比散文、小說更容易寫了?散文是隨性的,小說是感情的,而詩詞卻兼具隨性與感性,還有無窮的韻味,白話詩雖是無拘無束的揮灑,人人能寫,倒也活潑自在。傳統詩與白話詩是兩種不同風格的文學,各有各的優點,如何去接受它,端看個人的認同。本文既然是漫談,也就缺少章法,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純屬個人見解,也不能說是對還是錯,因為世界上的種種事物,沒有絕對的,端看個人的角度問題,一張紙攤放著,從正面看,有彩色圖片,反過來看,卻是一張白紙;有些事情尚未弄懂之前,,切勿固執己見而妄加論斷,以免以偏概全而模糊了焦點。


當今國內詩壇有某個社團,每次舉辦聯吟大會時,則主張不限詩體,任憑作絕句、律詩、排律皆可,甚至還增加了一項簡體詩,也就是不必用漢音的詩韻集成押韻,只要用北京口語化的國語發音韻母相近的字來押就可以了,平仄也不必苛求,但是,投稿時必須註明參賽的作品是絕句、律詩、排律、簡體詩;換句話說,如果不願意受格律約束,那麼,就作簡體詩,要做其餘的詩體,就必須遵守格律,這就是一種遊戲規則,或許有人認為創作傳統詩,受到格律的束縛,礙手礙腳的,那麼,乾脆寫白話詩就可以了,又何必絞盡腦汁去寫些四不像的東西(既不像古體詩,也不像近體詩,又不是打油詩,更不像台語的四句聯仔)?如果寫著好玩的,那就另當別論,不過,千萬不要說它是「詩」,以免誤導。


記得我的啟蒙老師曾說過一句話,這句話我也曾經對新學員說過:「只要你們給我二個小時,我保證你學會作詩。」這不是天方夜譚,台諺有一句話說:「江湖一點訣,講破不值錢。」只要規則弄懂了,就會作詩了;不過,一生當中,想要作出一首自己滿意又令別人讚賞的作品,可就沒那麼容易了,想要會作詩,重點就是多讀、多寫,勇於把自己的作品呈現出來,請別人幫忙修飾,從中吸取經驗和技巧,以時間換取空間,長期累積經驗,有朝一日,必然彩筆生花而不是江郎才盡,願以此共勉。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詩的概念   竹樵


 


由於教育制度的改變以及社會的變遷,時下一般人所接受的是普及教育,因此,缺少中華漢學的基礎,對於傳統文學的認識越來越陌生,越來越不能去欣賞它。


詩是優美的語言,是別種文字所沒有的文學藝術結晶,它以最簡短的文字來紀錄作者所流露的


真情和感觸,生活遭遇、情趣、境界等,它比散文、小說、戲曲更為生動,更為感人。


雖然外國也有所謂的詩存在,然而,中華古典詩卻能夠在題目、韻腳、體裁、時間等種種創作特性與約束下來完成,這是外國詩所無法比擬的。


一般人在欣賞傳統詩,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唐詩時,幾乎都和欣賞古文、小說、白話詩一樣,光從字義上以及作者的時代背景中去探討詩的意境,就以為自己已經和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進入詩的美妙境界,因而忽略了詩特有的創作技巧。


詩經過有規律的平仄排列組合,然後才產生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聲律之美,這就是詩的特色。如果,一首詩只是去欣賞其意境,那麼,儘可欣賞清新雋永的散文,或者情節感人的小說就可以了,又何必大費周章去欣賞似懂非懂的古典詩呢?


唐詩能夠流傳二千多年,而且被譽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此,詩絕對不能以白話文的角度來欣賞,因為一首詩必須經過聲、詞、韻等排列組合而成;欣賞詩,首先要了解其創作技巧,也就是欣賞詩的文字排列組合而產生的聲律之美、押韻之美、對仗之美,把詩人創作出來的作品加以還原,先與作者的心境契合,然後才能領悟到詩中的情趣,進入詩的領域之中。


要進入詩的領域,必備的條件,就是要懂得詩的創作規則與技巧,就像我們在觀賞各種球賽一樣,必須明白比賽規則才看得懂,否則,只知道輸贏而已,誠如一句俚語所說的「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一知半解,無法真正享受到其中之樂趣。


以前的讀書人,大都能作詩,因為他們有深厚的漢學基礎,除了具備漢學基礎之外,為了能運用自如,還得熟讀龍門鞭影、幼學瓊林、千家詩、三字經、聲律啟蒙等基本工具書,現代人所接受的是白話文的普及教育,想學作詩,就會碰到一些障礙,因此,現代人學作詩,就不能沿用老套,必須用比較迅速簡單的方法,我稱它為「泡麵法則」,也就是說,我們只要懂得如何燒開水,如何將麵泡來吃就可以了,至於麵條及調味包是如何調配製造的,則不必去管它。


所謂泡麵法則,就是以最簡單的方式,將作詩的基本技巧及限制逐一說明,大家很快就能作詩了;不過,學會作詩很容易,想做出一首好詩卻比較困難,了解作詩的訣竅,縱然不會作,至少已經能夠更深入的去欣賞詩。


初次嘗試寫詩,首先須大膽下筆,不要怕寫出來讓人取笑,就算是名垂千古的大詩人,也非天生就會寫詩,而是靠長久磨練出來的。想學作詩,一定要多看書,什麼書都可以涉獵,最好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往今來無所不知,這樣的話,思路才會廣闊、靈活。


作詩必先構思意境,有了意境,才能聯想出適當的詞句來表達,否則詞彙雖然華麗,勉強拼湊而成,不能算是好詩。


初學者不必把自己要求得太高,也不必覺得作詩太難,首先,只要能找出廿八個字(七言絕句),依照詩的規則將它完成就行了,做好之後,多讀幾遍,發現不妥之處再加以修改,改幾次都沒關係,或者請教內行者指正,因循漸進,有一天就能得心應手了。如果,有一天碰到瓶頸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會去找尋資料,以求進步,不必像古人那樣,先熟讀一大堆看似枯燥無味的東西。


爲 為使此一博大精深的傳統詩學,能繼續不斷的延續下去,遂以淺簡易懂的方式,將詩的創作技巧逐一介紹,使大家對於詩能有初步的認識,雖不敢保證人人皆會作詩,至少人人能懂詩。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要學詩  竹樵


 


一、可深入了解與欣賞古典詩的內涵與創作技巧。


二、畫家可藉由欣賞詩詞中的意境而提升本身的創作視野。


三、可了解何謂標準的詩以及如何分辨楹聯的上下聯。


詩的功能


一、可抒發自己的情感


春日偶成         程顥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二、可起啟發智慧:


登鸛鵲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三、可鼓舞士氣:


送毛伯溫         明世宗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四、可以暗喻:


春眠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五、可以酬酢:


新婚、開業、新居、祝賀詩聯。


六、可以譏諷


薄肉詩


主人刀刃利而鋒,主婦巧手輕又鬆;一片切來和紙暨,輕輕裝就無二重。


忽然窗下微風起,飄飄吹入九霄中;急忙遣人來尋覓,已過巫山十二峰。


七、可增加趣味性


某富豪娶一妻一妾,有詩詠之:


不暖不寒二月天,一妻一妾最堪眠;鴛鴦枕上三頭並,翡翠衾中六臂連。


開口笑時還若品,側身睡處恰如川;方才了卻東邊事,又被西邊打一拳。


八、可記錄生活


例如旅遊時事等等紀錄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詩   學   言   竹樵


 


我國的詩,已有很久的歷史,詩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詩集,也是文學遺產中最豐富的寶藏;中國詩主要是抒情的,詩經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又曰:「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所以,詩是抒發自己的感情而能夠感動別人,求其美化的一種文學。論語陽貨篇:「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為政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季氏篇:「不學詩,無以言。」何志浩將軍於其名著磨盾集自序曰:「詩者,喜怒哀樂之情也。」


前人有選「詩快」者曰:「天上有詩仙,地下有詩鬼,人間有詩人。」於古詩中釐為三集:曰「驚天」,曰「泣鬼」,曰「移人」。其意為移人則人快,驚天則天快,泣鬼則鬼快。使讀詩之人:喜者可以當歌,歡者可以當劇,思者可以為月,慍者可以當風,倦者可以當遊,雄者可以當獵,愁者可以當酒,寂者可以當花,鬱者可以當香,病者可以當藥,怒者可以當劍,讎者可以當椎,夢者可以當鐘,冤者可以當鼓。一人讀之,歌哭叫跳,人人讀之,同聲相應;而千古以上之詩人相與歌哭叫跳於前,而千古以下之人相與歌哭叫跳於後,則一人心所快者,亦天下萬世之心俱快也。詩以痛快人心為主,喜者應使其捧腹絕倒,怒者應使其髮指眥裂,哀者應使其痛哭流涕,樂者應使其寵辱皆忘;若詩之內容,不冷不熱,不甜不辣,則直死詩而非活詩,不讀可也。


詩是藝術,也是文化,詩言志,所謂「志」是多方面的,藉由詩,可以抒情、可以褒揚、可以貶抑、可以祝賀、可以諷喻,簡潔的文詞,卻有無窮的內涵與魅力。


教育制度的改變,傳統文學不再受到重視,因此,現代人對於詩的內涵越來越陌生,而且產生了認知上的偏差,這種偏差卻是兩極化的。


有一部份人認為,要會作詩,必須學富五車,肚子裏要有很多墨水才行,許多人因此望而卻步;雖然,飽讀經書對於作詩是有加分作用的,但是,並非有學問的人就會作詩,只要國文程度還可以,一般書信文章能夠很順暢的寫出來的人,都可以學習詩詞的創作;只可惜,現代人懂得欣賞詩,卻不知道作詩的基本規則,因為聯考不考詩詞創作,學校也沒教,當然就認為作詩很困難。


另一部份人則認為,只要每行七個字,湊成四句就是詩,這更錯得離譜,須知構成詩的基本要件就是聲律與押韻的配合,聲律就是平仄的協調而產生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古代詩的產生與音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有人稱詩為「詩歌」。古樂府詩與宋詞都是可以配樂吟唱的,直到後來演變成詩、樂分開,故而後人只懂詩而忘了樂,所以,有些人認為詩的格律規則是一種創作的束縛,不必去遵守它,因為他們不知道詩所產生的歷史背景,也就忽略了詩的創作技巧價值。以上這兩種偏差的認知,是現代詩壇人士欲推廣詩學的最大阻力。


學習作詩很困難,這是一種自餒的藉口。詩崇尚自然,講究意境,讓人一看就懂且有思考空間,不是堆砌一些浮華的詞藻而不知所云。用平實的字句,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寫景詩,能讓讀者如身歷其境,寫情懷詩,能讓讀者感同身受,這樣才是言之有物的作品。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閃亮的星星


奇宏早產缺氧,偏偏醫院的氧氣筒故障,出生時沒


哭,媽媽以為死胎。直到四個月大時,剛由國外學成歸


國的前衛生署長診斷,才知已成為腦性麻痺患者。為此


媽媽特地讓奇宏晚一年上學,和小他一歲的妹妹同班,


以便照顧他。當奇宏要入小學時,媽媽告訴他,如果有


小朋友罵他「白癡」「神經病」,那不是你的錯,因


此,第一次在學校被罵,奇宏回家立刻對媽媽說,今天


有人罵我,我不生氣。以後在學校的情形,依然如故。


直到奇宏上國中一年級了,有一天放學回來, 媽媽看


到他被欺負的身體多處瘀傷,長期的自我建設崩潰了。


媽媽聽人家說,像奇宏這樣的孩子,外國比較會接納,


而且還有特殊教育等,但不知道哪個國家最好,手上並


沒有資訊。十四歲的奇宏和弟弟妹妹,就這樣被媽媽帶


到人生地不熟的南非, 在流浪到第四個城--開普敦時,


專門給腦性麻痺小孩上的Vista NovaSchool,從小


學、初中到高中畢業。但當時還在種族隔離,該校師生


一律純白,怎會收留外國孩子呢?媽媽帶著奇宏向學校


請求,校方要奇宏的健康檢查、 智力測驗、推薦信,


並經家長會通過後,試讀一星期,家長會再開會決定是


否接受奇宏入學。智力測驗的題目是英文,才會ABC


的奇宏不會,校方主動聘請我駐南非的人員來翻譯。通


過後,學校考慮到奇宏的英語能力,為免學習挫折,


特地給他降讀小學六年級。全校共有八百個學生,每班


約八個人。視神經受到傷害,弱勢六百度的奇宏,運動


神經也受傷,他的手不能寫小字,校方特地為他向各方


爭取經費,買了一台手提電腦專供奇宏使用。奇宏覺得


南非這個國家很浪費,竟然把昂貴的手提電腦給他當打


字機,媽媽一聽,索性為他請了電腦家教,從初階到高


階。有次!處理電腦的老師搞不來,奇宏同老師說,只要


這個程式加那個程式就可以了,老師一試,果然如此,


驚為天人,以後高中部電腦當機或有病毒,都送小學部


給奇宏解決,家長們也都把家裡的電腦,請奇宏幫忙。


在南非上學才半年,奇宏就狂愛英文古典詩,劇本,


法雖錯,還是一直寫,老師就一直改,讓他進步很快


有一次,老師以為他抄襲,就要他寫一篇更長的詩!


校長甚至對他說:「你再寫幾篇比這三篇更長的


詩,我把它裝成冊給全校看。」校長拿到他的新作


品時,說:「你是一顆閃亮的星。」奇宏成為全校


的風雲人物。每年都得獎的奇宏,高中是第一名畢業


獎,也得全校英文最好的獎。畢業典禮時,全校的家長


起立為奇宏鼓掌。優異的成績,讓奇宏申請到南非最好


開普敦大學,大學的同學也把他當寶貝, 大三畢業


時,奇宏順利的讀碩士先修班。南非的大學三年畢業,


總分七十分以上,才可上大四,等於碩士先修班,南非


大學系統不易轉系。)回顧在台灣上小學時,奇宏都是


全班倒數第1名,常被老師打,當他很難過時,媽媽就


說:「沒關係,媽媽以前也都讀最後一名」來安慰


奇宏。上體育課時,台灣的老師要他留在教室,南非的


同學卻集體拉他一起上體育,同學都是死忠兼換帖,感


情好得不得了,校方還為不笑的奇宏召開家長會,由


七、八個老師對媽媽一人,診斷出奇宏太想念在台灣


爸爸關係。 如果不是媽媽勇於闖蕩,


奇宏認為今天他可能只能在街頭賣公益彩券


而不是開普敦大學受景仰受寵的英文詩人學生,


他說「媽媽真的好偉大。」


《水雲禪說》→


u 世上本沒有壞孩子,更沒有笨小孩。


該檢討的是教育方法。


泰戈爾:一切教育


都是從我們對兒童天性的理解開始的。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感謝 Bernice分享




消極負面是每個人都有的自然情緒





大家是否都能理解只知道要正面的人有多危險?換句話說,人有負面的想法、消極的一面是很正常的,因為不這樣無法適應現實的環境。


這樣的說法,自小受積極向上教育的人或許無法接受,不過,負面思考為過了頭的正面思考踩煞車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憂鬱症是現代精神疾病的代表,大家以為得到憂鬱症會變得悲觀,評斷事情總偏向負面,事實並非如此。


心理學裡有個有趣的實驗。


讓健康的人與輕度憂鬱症患者、重度憂鬱症患者三人擲骰子猜正反面,比較猜對的機率,大家覺得誰會猜得最準呢?


重度憂鬱症患者因為總往壞的一面想,所以猜錯的機率高,最正常的健康人也因為想法樂觀,結果並不大好。


是的,預測結果最準的其實是輕度憂鬱症患者。


也就是說,加些負面觀點,反而更能正確地看到現實。直視現實,意味著從負面的角度看事物。


想法負面反而能夠看到問題的本質,萬一真相令人厭惡,就能好好地悲傷、消沉、害怕。人沒有情緒的話,便沒有辦法往前行,這有個專有名詞,叫做正常的悲哀反應


為了好好消化情緒,同樣需要直視現實。消化情緒是指看到並且接受負面的部分,失戀了就大哭,這麼一來心靈獲得洗滌,就能再回復到正常的情緒,不可以刻意否定負面想法的存在。


負面的部分也是正確的正面思考所不可缺少的。聽起來好像禪宗裡的問答,意思是這樣的。


無法光明地看待事物,不少時候是對黑暗的解釋出了問題。


光明是在了解黑暗後出現的概念,不知道什麼是黑暗,光明與黑暗必將失衡。


負面另外代表更大的意涵。


負面想法來自悲觀、不安、恐懼等令人不愉快的情緒,但是精神醫學認為這些情緒是身體的生理防衛反應。也就是說,當環境急速改變,長時間承受即使屬於輕度的壓力,身體仍自然想要抗拒,情緒動搖著要逃避現實。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就像是自動跳起要防止發生短路的保險絲。


所以想法負面這件事就像心靈的樓梯間,是調整情緒的必要平台。


不過對人來說,過度疲勞或者因為人際關係持續緊繃、痛苦,心的保險絲一旦跳起,不是輕輕一撥就可以立即恢復供電,反而馬上恢復原狀是有危險的。


明明情緒低落,卻無法消極以對時會如何呢?可能會出現以下的精神症狀,例如避不見面、失去記憶、多重人格,嚴重時甚至自殺。


雖然女性憂鬱症患者的人數是男性的兩倍,但是選擇自殺的人數還是男多於女,現在已經知道的比率達到七成之多。


女性自殺不多的理由,有人解釋女性比男性更懂得表現負面情緒,社會也允許女性發牢騷。相反的,較多的男性選擇結束生命,是因為他們不敢吐怨言,讓人看到負面的一面,卻又無法正面造成的。


對太正面的人來說,承認自己有負面情緒不一定都是壞事,有它的重大意義。想法負面有助適度釋放,就像安全裝置。


本文作者/最上悠


摘自<負面思考的力量>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jLtfykCHChqvdavHLhCYZy_L/article?mid=26226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wf 動畫






網路動畫整理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HBMxBnKBR0EvB5lONDY-/article?mid=56943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欽老和尚:忍辱的人福報大,且能消業開智慧


 

 







1. )
人家侮辱我、欺負我、占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掛礙它,這樣,不但宿世業緣消除,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福慧,延長我們的壽命。

2.)
有功夫的人,耳朵不聽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惡,人家毀謗我們,罵我們惡人善人,都當做沒聽到、沒看到,收攝六根不外馳。只有那些沒功夫的人,才整天窺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計較。




3.) 修就是要修這些壞的、惡的,這些逆因緣,會啟發出我們的智慧與知識,成就我們的忍辱行,讓我們處處無掛礙。當我們的智慧發展到某一程度時,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煩惱,所以,越是會修行的人,越是喜歡在逆境中修。

4.)
修行就是在修我們這忍耐性,修這種種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舒適順意的境界有什麼可修?就是要在橫逆的環境去磨、去修,萬般事總要順別人意思,事事忍辱,最後終會有好處,如果再分個我是他非,煩惱就惹上來了。

5.)
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麼事情不順眼,就把耳朵關起來,眼睛閉起來,裝著沒聽到、沒看到,睜一眼、閉一眼,對人要和顏悅色,再怎麼說,修行就是忍辱這兩個字。

6.)
忍辱是修行之本,戒中也以忍辱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處,能行忍的人,福報最大,也增加定力且消業障、開啟智慧。

7.)
對於他人的侮辱,能忍下來,便是我們的福報,以後還會慢慢地開智慧,忍辱也是在開我們的智慧。

8.)
譬如說:別人罵你,那是消災,給你不好的臉色看,那是最上供養,要沒有分別,如獲至寶。對廚房的飯菜,如果嫌好嫌壞地挑剔,自己本身會損福,反而還增加煮的人的福氣。

9.)
受戒是受什麼?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依此去做,到哪裡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即有德行,故人見生歡喜,亦可感化人。

10.)
任何橫逆,就如同錢要讓你賺,你不要,就是說境來了,你不修忍辱,反而起煩惱。

11.)
什麼事都能忍得下來,才會進步,就是自己對,也要向他忏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

12.)
打擊我們的,你以為他是壞人,但是在修道來講,是有幫助的,內心要感謝他。那是西方錢,你不會賺,反而跑去哭。

13.)
受了別人的攻擊或批評,我們當忍受,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還要感到慶幸並感謝人家。

14.)
忍辱即智慧。

15.)
誇我們的,贊美我們的,那都不是明師;罵我們的,不管對與否,這才是真正明師。刺激我們的時候,就是在成就我們,當我們受到刺激時總會想:這麼瞧不起我,我就做給你看。拿出這個志氣來,成就已經在望。

16.)
忍辱波羅蜜,不要說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覺自己在忍辱,或壓抑自己,這還有相,而是對境不覺得,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罵你時,你不覺得人家在罵你。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mjkIbUKdAhBBjlOMISiDYxbWwzdV7qo-/article?mid=66931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