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人生際遇 (55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天使波羅蜜-大悲咒

 




 





















 

最近社會上發生了好多的事

   聽聽梵音扶平一下純真的心靈

 




 



南摩惹納達拉雅雅,南摩阿裏雅佳納,
薩嘎拉貝勒佳納,尤哈拉佳雅,達他嘎達雅,
阿啦哈帝,桑雅桑布達雅,納摩薩嚕哇,

達他嘎提貝,阿啦哈達唄,桑雅桑布提唄,
南摩阿裏雅 阿哇嚕格帝,秀哇啦雅,布地薩埵哇雅,

瑪哈薩埵哇雅,瑪哈嘎嚕尼加雅,達地雅

他嗡,達啦、達啦、提力、提力、杜露、杜露、
易笛威、易笛、加列、加列、不啦加列、不啦加列、

固蘇美、固蘇瑪哇壘、易利、密利
積地、作哈啦、瑪巴、納雅、梭哈   

南摩惹納達拉雅雅,南摩阿裏雅佳納,
薩嘎拉貝勒佳納,尤哈拉佳雅,達他嘎達雅,
阿啦哈帝,桑雅桑布達雅,納摩薩嚕哇,

達他嘎提貝,阿啦哈達唄,桑雅桑布提唄,
南摩阿裏雅 阿哇嚕格帝,秀哇啦雅,布地薩埵哇雅,

瑪哈薩埵哇雅,瑪哈嘎嚕尼加雅,達地雅

他嗡,達啦、達啦、提力、提力、杜露、杜露、
易笛威、易笛、加列、加列、不啦加列、不啦加列、

固蘇美、固蘇瑪哇壘、易利、密利
積地、作哈啦、瑪巴、納雅、梭哈


 







 

 











 


 


 


 


ivr
 瀏覽次數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香一束醒夢回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1642182672.jpg
我們無法停止時間軌道的轉動。
但要從中體悟了解無常的真諦。
我們無法追逐日升月落的腳步。
但要從中認清生命的真正價值。
心香一束醒夢回,正法眼藏開智慧


 

 

 

 


 







引用此篇語法如下:



只要直接複製圖框語法就不需複製圖框


打勾打開 觀看HTML 原始碼


把語法貼進去直接按發表即可


<div class=blgfolderbar>
<div class=folder>&nbsp;</div></div>
<div class=msgcontent>&nbsp;&nbsp;&nbsp;&nbsp;&nbsp;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WIDTH: 400px; TOP: 0px; LEFT: 0px" id=table1>
<table>
<tbody>
<tr>
<td>
<p><font size=5>&nbsp;&nbsp;&nbsp;</font><font size=5>&nbsp; <embed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500 src=http://img197.imageshack.us/img197/1762/m615qw71.swf wmode="transparent" allowscriptaccess="never"></embed> </font></p>
<div style="Z-INDEX: 2;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300px; HEIGHT: 350px; TOP: 90px; LEFT: 80px" id=layer1><pre><span style="LINE-HEIGHT: 25px" id=style><font color=#ecdae6 face=標楷體><b><font size=5>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span class=panel-topic><font size=5 face=標楷體><span><font color=#ff9f40><font color=#ffbf80><img style="WIDTH: 196px; HEIGHT: 30px" id=photo_img_1024 alt=""""1642182672.jpg"""" src="http://9.share.photo.xuite.net/ani2566/19db015/5195105/199655860_x.jpg" width=464 height=58 /></font></font></span></font></span>
我們無法停止時間軌道的轉動。
但要從中體悟了解無常的真諦。
我們無法追逐日升月落的腳步。
但要從中認清生命的真正價值。
心香一束醒夢回,正法眼藏開智慧
<embed id=basic_player height=1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ign=middle width=1 src=http://vlog.xuite.net/vlog/swf/mPlayer.swf?media=MjQyNjU5MQ==&amp;ar=1&amp;as=1&amp;lad=1&amp;fmt=1&amp;target=aHR0cDovL3Zsb2cueHVpdGUubmV0L3Zsb2cvZ3Vlc3QvZmx2X2NvbmYucGhw allowFullScreen="true" wmode="window" allowscriptaccess="never"></embed>
</font></b></font></span></pre></div></td></tr></tbody></table></div></div>
<div class=msgcontent>&nbsp;</div>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是「心」居



集品人生

 

















也是「心」居

作者﹕方靜


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

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餘。

捨棄也不一定是失,

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



友人最近喬遷,力邀前往分享新居

落成之喜,我慨然允諾、依約動身,

就在乍暖還寒、春風駘蕩的年節期間,

來到了這南國樸實、溫婉的古城。


朋友親赴車站相迎,果然是新年

新氣象,她一襲嫣紅、神采飛揚的

現身,讓這旖旎明媚的早春,更添光彩!


我們安步當車,取道大學校園,向目的

地出發。一路上聊天、敘舊,沐浴於

和煦的陽光下,步履輕盈、心情愉悅,

享受了難得的悠閒時光。午餐過後,

連袂返回朋友的住所,三房兩廳雙衛

的新家,比她先前的「蝸居」寬敞了

許多,忙不迭巡視一番,朋友泡了

好茶,等待訪客的評論……


一向純真坦率、善良敦厚的朋友,

既隨和又親切,因此,在她面前

可以無話不說、直言無諱。


我盛讚此處通風好、採光佳、格局方正,

和交通便利;不過,房子是供身體休憩、

心靈喘息的地方,要妥善規劃。妳這裡

有兩個問題:一是擺飾、長物太多,

一是空間運用失當,調整過後會更好。


朋友落坐下來,願聞其詳,我強調

這只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重要的

是主人的想法,她深表贊同。


首先,從擺飾、物件的部份談起。

小小的客廳裡藝品充斥,琳瑯滿目、

五彩繽紛,有南洋風的、東洋味的、

西洋式的,和中東格調的,當然,

更少不了中國情趣的,整個斗室熱鬧

有餘、和諧不足,讓人覺得擁擠、蕪雜,

視野與心境都受到局限和壓迫。


語罷,朋友恍然大悟,戲謔的自嘲說:

「我怎麼了?將這裡變成了博物館!」


另外,就是空間的配置、運用違反常理。

主臥、次臥都做貨物倉儲、堆棧之用,

人反倒蜷縮在最小的客房中,十足的

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了。朋友聽後,

點頭如搗蒜,直誇見解、分析精闢,

比風水師更具說服力。


我謙稱不敢,思考的基點就在

「順天理、合人情」罷了,而所謂的

好風水,也必然不離正道吧。

接著,該尋求善解的方法了。

我提醒朋友、也告誡自己:

「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捨得是一種境界,大捨大得,

小捨小得,不捨不得。


常言道:「一個人的快樂,並不是

他擁有的多,而是他計較的少」。

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

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餘。

捨棄也不一定是失,而是另一種

更寬闊的擁有。


朋友頷首稱是,隨後,又熱忱的介紹了

最近很有感應的健康器材,吃吃喝喝

一頓,便已日近黃昏,該起身告別了。


才一進家門,朋友致電告知──

她決定採納我的建議,重新大大

整頓一番,就在這一個多鐘頭之內,

已經清除了很多「垃圾」。


我樂觀其成,並囑咐叮嚀:

一切從長計議,事緩則圓。

結束通話後,不禁為友人高興,

從此,她的新居,也是「心」居,

身心都有所安頓了。


至於我自己,則是早已居住於

「真、善、忍」的大法中,

在不斷的磨鍊與修正了!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大智慧 學會不在意



智慧小品

 




 



引用此篇文章只要複製捲軸框內的語法,


按引用回到自己格子時勾選左下角觀看HTM原始碼


再把語法全部貼進去,打上標題直接按發表即可。



<p align=center><embed height=58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450 src=http://i537.photobucket.com/albums/ff336/dachih/2wu-2/q2.swf flashvars="message11=&#13;&#10; &#13;&#10; 【 人生大智慧 學會不在意 】&#13;&#10;我們常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干擾而失去理智,在這世上只有匆匆的幾十個年頭,然而我們卻為糾纏無聊瑣事而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光。&#13;&#10;有位老人的話耐人尋味:「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獄;既然活著就要活好!」在生活中有些時候我們由於太小心眼,太在意身邊的瑣事而因小失大得不償失。&#13;&#10;比如有些人對別人說的話喜歡句句琢磨,對別人的過錯更是加倍抱怨;而對自己的得失更是耿耿於懷!這種人其實在用一種狹隘、幼稚的人知方式,為自己營造著可怕的心靈監獄,這是十足的自尋煩惱。&#13;&#10;他們不僅使自己活的很累,而且也使周圍的人活的很無奈,於是他們給自己編造了一個痛苦的人生,所謂事在人為只要我們學會不在意!&#13;&#10;不在意,就是別總拿什麼都當回事,不鑽牛角尖、好面子、小心眼;不將微不足道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也不看重名利的得與失!&#13;&#10;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在意,就是豁達、大度與寬容,當您凡事不在意,以寬廣的胸懷和氣度面對一切人事物;自然呈現的就是心寬路也寬!&#13;&#10;◎來源:鳳凰網" wmode="transparent" allowscriptaccess="never"></embed> </p>
<div class=msgcontent align=center><embed height=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0 src=http://vlog.xuite.net/_a/NDQzNTAzMA==&amp;ar=1&amp;as=1 wmode="transparent"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never"></div>
<p align=center>&nbsp;</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tw.blog.yahoo.com/photo/photo.php?id=QsrEcB6THh45j6PWe5iAAQ--&amp;photo=ap_GwwKLnV7s5.uKoTW0cXj08XA_46Bw_2Lno4a_cnW6nZyOylHYjJamg--/53/o/6LXwb.HbOcP7JeW8jyoKSg.jpg" width=139 height=86 /></p>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迷中不執著 悟中有受用



享文章

 




 



引用此篇文章只要複製捲軸框內的語法,


按引用回到自己格子時勾選左下角觀看HTM原始碼


再把語法全部貼進去,打上標題直接按發表即可。



<p align=center><embed style="WIDTH: 522px; HEIGHT: 681px" height=681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522 src=http://img216.imageshack.us/img216/8997/writing43.swf flashvars="aa= 【 迷中不執著 悟中有受用 】&#13;&#10;&#13;&#10;人在迷惑的時候,往往會有許多心結打不開,這通常都是因為自己鑽牛角尖,固執己見,聽不進別人的逆耳忠言所致。&#13;&#10;所以當我們遭遇不順、陷入煩惱的時候,無論迷惑、愚癡或邪見,只要不固執己見,就有辦法化解。&#13;&#10;所謂窮則變,變則通,能夠不斷尋求解決之道,就會有所體悟,有了體悟就能受用,此即「迷中不執著,悟中有受用」。&#13;&#10;◎來源:鳳凰網 " wmode="transparent" allowscriptaccess="never"> </embed></p>
<p align=center><embed height=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0 src=http://vlog.xuite.net/_a/NDQyMjI0NA==&amp;ar=1&amp;as=1 wmode="transparent"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never"></p>
<p align=center>&nbsp;</p>
<p align=center><img style="WIDTH: 111px; HEIGHT: 79px" src="http://tw.blog.yahoo.com/photo/photo.php?id=QsrEcB6THh45j6PWe5iAAQ--&amp;photo=ap_GwwKLnV7s5.uKoTW0cXj08XA_46Bw_2Lno4a_cnW6nZyOylHYjJamg--/51/o/ILCUyXFs7ZEpPcy2v_rxdA.jpg" width=111 height=73 /></p>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2739


 


文/見護法師


 


  


假始心通無量時,歷劫何曾異今日?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


 


心無所住,則無所執;無所住則動、靜不二,


無所執則定、亂無別,定亂無別即是不出不入的大禪定。


 


 


金剛經有一句名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現在、未來,佛教中簡稱為「三世」,大家對這三世似乎最是熟悉不過,


可是偏偏很多地方又玄奧難解。


 


時間的真相是什麼?佛經中說,時間是虛妄的。


這似乎是一件大違常理的事。我們明明覺到有時間,


有現在、過去、未來,怎麼說這是虛妄的?


 


其實,有誰體會過「時間」?我們只是看到人事物的遷變,


而定了一個共同的度量標準而已。這是一個人為的假相。


如龍樹的《大智度論》所說:


「見陰、界、入生滅,假名為時,無別時。」


 


那麼過去、現在、未來呢?不可否認的,過去曾發生過一些事情,


現在正發生一些事情,未來將發生一些事情。「三世是虛妄不實的」,


事實上是指出我們對過去、現在、未來的認知,是不正確的,是自相矛盾的。


這種不正確的認知又稱為「不正見」、「邪見」。那裏不正確?


這很不容易說明。而龍樹菩薩最擅長的,正是指出一般人觀念中模糊不清、


自相矛盾的地方。在《大智度論》第一卷中,龍樹探討時間的真相,


而且證明了三世是虛妄的。


 


有人問:「何以故無時?必應有時。


現在有現在相,過去有過去相,未來有未來相。」


 


一般人認為,過去和現在的「相」,也就是它的性質、特性,很明顯的不同。


現在正在發生,正在經驗感受;過去的感受已經過去了,不再能夠感受。


上一分鐘是過去,昨天、去年、過去世也是過去,所以過去是非常長的;


而現在只是當下這一剎那而已。未來則尚未來到,自然無從感受。


未來也是無盡的。這「過去相」、「現在相」、「未來相」不是很分明嗎?


這不就是「時間」的相嗎?


 


龍樹回答:


「若爾,一切三世時有自相,應盡是現在時,無過去、未來時。


若有未來,不名未來,應名已來。……若過去過去,則破過去相;


若過去不過去,則無過去相。未來時亦如是。以是故,時法不實。」


 


如果現在相、過去相和未來相是不同的,那麼應該只有現在,沒有過去、未來!


應為「現在」就是「現在存在」,而每一分、每一秒,時時都是「現在」,


沒有那一時刻我們是在「過去」或「未來」當中,


所以一切時只有現在,那有過去、未來?


 


而且,仔細再想想,「未來」的定義,就是「尚未到來」,這就是未來的相。


既是「尚未到來」,則不存在。「若有未來」,就是如果未來存在,


那就不叫作「未來」,應該叫作「已來」了!而如果未來不來(尚未到來),


則此未來根本不存在,何有未來可言?


 


過去也是一樣。如果過去不過去,而停留在現在,那根本不叫作過去。


如果過去過去了,那麼過去永遠消失了,不存在了,那還有過去可言?


一個不存在的東西,那有「相」可言?所以說,若過去過去,則破過去相。


 


這表示什麼?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觀念無法成立,


這三個觀念是自我矛盾的。我們覺得時間在流動,現在變成過去,


未來變成現在,這是一種錯覺。


 


很難相信時間只是一種錯覺,可是事實上,人很容易被自己的感覺所騙。


很多感覺很真實的境界都是錯覺。譬如在船上、火車上,就覺得兩邊的樹木


在向後飛奔;晚上走路,就覺得月亮在跟著自己走;科學家發現,鑽石和煤炭、


鉛筆心其實都是同樣的物質;愛因思坦也證明了物質即是能量,


光與熱其實和木頭、石頭是同樣的東西。我們還能盲目的相信自己眼睛所見、


直覺所覺嗎?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了解三世的虛妄性。我們知道,一切世間的現象都是無常的,


都有生、住、異、滅這四相。簡略一點,就說三相:生、住、滅。


再簡略一點,就說二相:生、滅。這意義是一樣的。譬如人,生出來、長大、


變老、死去;一個蘋果,生出來、維持一段時間,就會爛壞。


一切有為法,皆有生、住、滅三相。


 


可是仔細想一想。龍樹說:


「有為法不應有三相。何以故?三相不實故。


若諸法生、住、滅是有為相者,今「生」中亦應有三相,


「生」是有為法故。如是 處亦應有三相,是則無窮;


「住」、「滅」亦如是。若諸生、住、滅各更無生、住、滅者,


不應名有為法。」


 


如果一個有為法(如蘋果)有生、住、滅三相,那麼它三相中的「生」,


也是有為法,也應該有生、住、滅。也就是一個蘋果的「生成」這一個過程,


自應有它自己的「生、住、滅」三相。如此,要有一個「生生」法,


來生出「生」。若然,自更應有一個「生生生」法,來生出「生生」。


這不是無窮無盡嗎?那何時蘋果才能「生」出來呢?所以,此理不通。


 


相反的,如果蘋果的「生」相,沒有自己的「生、住、滅」三相,


那麼這「生」則不是有為法,而是無為法了!「生」是無為法,


這不是自我矛盾!這問題出在那裏呢?


 


問題出在我們執著了「生、住、滅」是三個不同的「法」。


其實,生、住、滅是不可分開的。在時間上,我們無法把「生」與「住」中間


劃一條線,說在這一秒鐘之前,是蘋果「生」的階段,在這一秒鐘之後,


是蘋果「住」的階段。所有這樣的劃分,都是人為的,假立的,


會產生如上的問題。蘋果的生成、住持、腐壞,其實是一個不可分、


無間斷的過程。


 


同樣的,三世也是如此。


過去、現在、未來,其實是一個不可分、無間斷的過程。


我們認為「現在」只是這一剎那,可是「現在」有多短?


「現在」如何變成過去?這是不能回答的問題,因為「現在」和「過去」


根本不可分割,根本不是二個。


 


就如蘋果的生、住、滅三相是一個不可分的過程,現在、過去本來是一體的!


只是因為我們的覺性昏暗,所以「過去」的事情漸漸模糊、淡忘。


誌公禪師說:「假使心通無量時,歷劫何曾異今日?」假始過去的事,


歷歷如今,與現在何別?過去如此,未來也是如此,因為眾生覺性昏暗,


所以不能通達三世。其實三世就只是這一念心!


 


當下這一念心,就含攝過去、現在、未來!如古德所說: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三世是無盡的,心也是無盡的。


 


有禪定的人,漸漸能通達過去未來的事情,因為心本來就是通達三世的,


只是凡夫的心,散亂混濁,如風中之燭,如池有波浪,不能了了覺照。


 


人對時間的感覺,就是從自心心念的遷變而來。


這是為什麼一般人,往往因心境的不同,而對時間長短的感受有極大的差別。


在靜坐之時,很多人覺得時間過得很慢,這是因為心雜亂紛飛,


不能安住所致。若能收攝一心,可能而數十分鐘已過去了,感覺只是一剎那。


對此人而言,在定中的時空與身心已與其他人截然不同了。


 


「一心不亂」能達到什麼程度?這是無限量的。


了解這一點,就知道高僧大德能入定十天半個月,甚至於菩薩、


聖者能入定千百年,決不是虛妄之談,只看定力深淺。而最高的一心不亂,


即是無念;既是無念,則時空盡泯,寰宇無蹤,


老和尚所謂「釋迦牟尼佛也找不到你!」


 


一切有為法,皆是生滅無常,但是有為法生、住、滅這個過程確又是無間斷、


不可分的。所以,要指出一個蘋果何時生成,何時壞滅,是不可能的。


這即是不生不滅。這個蘋果,事實上,與蘋果樹,乃至於整個山河大地,


皆是在一個共同的,不可分割的,無止盡的遷流變異之中。


 


故不生不滅,不是靜止不動,而是指法與法(物與物)之間,這種不可分割,


而又無常流變的現象。不可分割,故無自相(我相)、他相,自、他的獨立


生滅是虛妄的,是錯覺。無常流變,故法無定法;因緣聚合,似乎有各別相


(如蘋果)生起,因緣散滅,似乎有各別相壞滅。


 


眾生在這似有相中,便起了種種的貪愛執著;似無相時,便起了悲傷怨惱。


其實一切法,非有相,非無相,不屬有、無兩邊,故稱「中道」;


看破此一切虛妄之相,即是「實相」。一切法無有定性,故稱為空性。


 


若任何一個法 一個心念,一個現象、一個物件,若能暫時停留一秒鐘


完全不變,那它就應該永遠不變,永遠不滅。為什麼?如前所說,


任何有為法的變化,是牽涉到整個宇宙、整個法界,沒有法是獨立存在的。


所以永嘉大師說:「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若一個心念可以停留一秒鐘,表示它在這一秒鐘之中,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


與整個法界脫離了關係,也就是獨立於此法界之外,那麼它永遠不可能與此法界


產生任何關係。而事實並沒有任何法是如此的。


 


所以,任何法,心念也好,物質也好,只要有所變化,就表示它是時時


在變異之中,沒有一刻是不變的。如此觀察思惟,則能悟入空性的智慧。


 


了解了一切法,沒有一刻是靜止不動的,則世間沒有所謂「靜止」,


一切法皆是在動當中。科學家也證實了這一點:原子或能量,


沒有一刻是靜止不動的。一切看起來靜止的東西,桌子,石頭,高山,大地,


皆在運動,只是我們的心粗,不覺察而已。


 


若然,則「動」「靜」這種分別並不是相違背的,動、靜也是一如的。


流水也在動,桌子也在動,只是流水動的程度比較大。


然而一切都在動,只是動的程度有差別,在邏輯上,等於說一切都是靜的,


只是靜止的程度有差別。桌子是靜,流水也是靜,只是桌子比較靜;


「動」、「靜」只是描述相對運動(relative motion)的兩個不同的名相。


我們以為打坐是靜,走路是動,其實打坐也是動,走路也是靜。


 


這代表什麼呢?我們以為靜坐時,外無雜擾,內身不動,可以得到禪定。


其實靜坐時,內外也不是不動,只是「比較靜」。既如此,則知禪定的心,


本來不是須要依靠靜止的內外境;真正的禪定,不是靜止的心,


因為根本沒有絕對的靜止。不論內外環境是「比較靜」或「比較不靜」,


心都能不為境界所動,才是真正的禪定。


 


如六祖言:「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如此可知,無論在何時何地,


心都可以在定中的,這即是「不出不入」的大定。


 


心無所住,則無所執;無所住則動、靜不二,無所執則定、亂無別,


定亂無別即是不出不入的大禪定。如龍樹言:


「菩薩不取亂相,亦不取禪定相;亂、定相一故,是名禪波羅蜜。」


「動靜元是虛妄,日用一切現成」。六祖言:


「本性自淨自定。」


 


自心本無住,無住即是涅槃,此心本在定中,只是見境生心,


忽而貪此,忽而憎彼,假名為亂心。了達一切相皆是不實,皆是空性


(不定性,變易性,無自性),心能無所著,能作主,即是自在解脫。


 


了達此理,生死、涅槃,有為、無為,本來無二。



   DSC02684


 


 


 


 



                            此文引自 - http://www.wretch.cc/blog/buddhall/14960018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SC03508


 


 


【傳心法要】   黃蘗山斷際禪師著


 


  


此法即心,心外無法;


此心即法,法外無心。


 


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


將心無心,心卻成有,


默契而已,絕諸思議;


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此心是本源清淨佛,人皆有之,


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


祇為妄想分別,造種種業果。


 


本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寂靜,明妙安樂而已;


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


 


縱使三祇精進修行,歷諸地位,及一念證時,


祇證元來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


鄰觀歷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


 


 


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


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於心,


歷千萬劫終無得日;不如當下無心,便是本法。


 


如力士迷額內珠,向外求覓,周行十方終不能得;


智者指之,當時自見本珠如故。


 


故學道人迷自本心,


不認為佛,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依次第證,


歷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當下無心,決定知一切法本無所有,


亦無所得,無依無住、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


 


及證道時,祇證本心佛,歷劫功用,並是虛修;


如力士得珠時,祇得本額珠,不關向外求覓之力。


 


 


學道人若欲得知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


言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此是喻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


 


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


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


 


若定言有虛空,虛空不是法身;


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虛空。


 


但莫作虛空解,虛空即法身;


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虛空。


 


虛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


生死與涅槃無異相,煩惱與菩提無異相,


離一切相即是佛。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


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忘境猶易,忘心至難;


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


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


 


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


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


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


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


無色象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


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


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


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一念離真,皆為妄想;


不可以心更求於心,不可以佛更求於佛,


不可以法更求於法,故學道人直下無心,


默契而已,擬心即差,


以心傳心,此為正見。


 


 


慎勿向外逐境,認境為心,是認賊為子;


為有貪瞋癡,即立戒定慧;本無煩惱,焉有菩提?


 


故祖師云: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


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本源清淨佛上,更不著一物,


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終不能住;


佛性同虛空,雖以無量功德智慧莊嚴,終不能住;


但迷本性,轉不見耳。


 


所謂心地法門,萬法皆依此心建立,


遇境即有,無境即無,


不可於淨性上轉作境解。


 


所言定慧鑑用歷歷、寂寂惺惺、


見聞覺知,皆是境上作解,


暫為中下根人說即得,若欲親證,


皆不可作如此見解,盡是境法有沒處,沒於有地。


 


 


但於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此文引自 - http://www.wretch.cc/blog/buddhall/15004052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2904



 




 

【傳心法要】   黃蘗山斷際禪師著


  


 


云:今正悟時,佛在何處?


 


 


師云:問從何來?覺從何起?


 


 


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


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


 


但莫生異見,山是山、水是水,


僧是僧、俗是俗,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


三千世界都來是汝箇自己,何處有許多般?


 


心外無法,滿目青山、虛空世界,


皎皎地無絲髮許,與汝作見解,


所以一切聲色,是佛之慧目。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為物之故,有其多智。


 


終日說何曾說?終日聞何曾聞?


所以釋迦四十九年說,未曾說著一字。


 


 


云:若如此,何處是菩提?


 


師云: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


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云:如何發菩提心?


 


師云:菩提無所得;


你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故云:我於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佛即與我授記。


明知一切眾生本是菩提,不應更得菩提,


你今聞發菩提心,將謂一箇心學取佛去、唯擬作佛,


任你三祇劫修,亦祇得箇報化佛,與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故云: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


 


 


夫學道者,先須摒卻雜學諸緣,


決定不求,決定不著;


聞甚深法,恰似清風屆耳,


瞥然而過,更不追尋,是為甚深。


 


                                      此文引自 - http://www.wretch.cc/blog/buddhall/15004023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12 Sun 2012 15:40
  • 巧遇

巧遇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晚餐吃什麼,不重要,
與什麼人吃?最重要。



與對的人吃晚餐,
路邊攤也可以興致盎然;
與錯的人吃晚餐,
五星級餐點也食不下嚥。




這是一種心隨物轉的心情。
心隨物轉,易被催眠行事,

在他人眼光無形的指示下過活,


難得有自由意志,
不易擁有好心情。


人生在不斷的歷練與學習,
看透事物的本質,
學會知足感恩,
學會凡事往好處看。




學會看淡“得”“失”,

因為得失本難驟斷。
能時時擁有好心情,
就能無入而不自得。


人一出生就已走向死亡。
空手來空手去,
生死兩端是確定的,
唯一的差別是中間生活的品質。


人要活的死氣沉沉?
還是生氣盎然?
這是可以選擇的。



既然快樂是一天,
痛苦也是一天。
那又何必痛苦過生活?


看“得"不看“失",
讓好心情伴您過一生罷。


本文寫的很棒!
我喜歡喔!


本文是引用後的回應文。


寫得不錯,我也喜歡,


所以,借光了喔!○祈諒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心的靈魂 ─ 觀照



IMGP6342


 


 


我們不是將意識集中向外,就是閉上眼睛將我們的意識集中向內,


而這你將會知道,因為你是一個知者,你就是覺知,你從來不曾失落它,


你只是將你的覺知纏繞在無數的事務中。


 


將你的覺知從各處收回來,只要讓它在你自身中好好休息,


而你就已經到家了。


 


最基本的核心,靜心的靈魂就是學會怎樣觀照。


 


一隻烏鴉在叫……你在聽,這些是兩方面的 客體和主體,


但你無法看見哪個是看著這兩者的觀照?


烏鴉、聽者,而還有某個人在看著這兩者,這個是很簡單的現象。


 


你在看著一棵樹:你在那兒,樹也在那兒,但你不能發現另外一件事嗎?


你在看著樹,而在你內心還有一個觀照正看著你在看著那棵樹。


 


看著就是靜心,你看著什麼是無關緊要的,


你能看著樹木,你能看著河流,你能看著雲彩,你能看著周圍遊戲的孩子。


看著就是靜心,你看著什麼不是關鍵,客體不是關鍵。


觀看的品質,覺知和警覺的品質 那就是靜心所在。


 


記住一件事:靜心意味著覺知。


 


無論你做什麼都帶著覺知就是靜心。


行為並不是問題,但是問題是你帶給行為的品質。


 


如果你帶著警覺散步,那麼散步就能成為一種靜心;


如果你帶著警覺地坐,那麼坐也能成為一種靜心;


如果你帶著覺知地聽,那麼聆聽鳥兒歌唱也能成為一種靜心;


如果你保持警覺和觀照,那麼只是傾聽你頭腦內部的噪音,


也能成為一種靜心。


 


整個的關鍵就是,你不要無覺知地行為,那你做什麼都是靜心。


 


覺知的第一步就是觀照你的身體,


慢慢地,慢慢地你會變得對每個姿勢、每個動作都有所警覺,


而當你變得覺知,一個奇跡就開始發生:你以前習慣做的許多事情一下子消失了,


你的身體變得更加放鬆,你的身體變得更加協調;


一種深沉的平靜在你的體內開始呈現,一種美妙的音樂在你的體內脈動。


 


然後,開始覺知你的思想,


對思想必須是同樣那麼做,它們比身體更加微妙,當然也更加危險,


而當你變得覺知你的思想,你會被你的內在所進行著的感到吃驚,


如果你將在任何時候所進行著的一切記錄下來,你會大吃一驚,


你將不會相信,這就是你內在所進行的事。


 


過十分鐘後,你讀它——你會看見裏面有一個發瘋的頭腦!


因為我們並不覺知,這整個的瘋狂不斷地湧動著,就像一股暗流。


無論你在做什麼,它影響著你,或者你並不做什麼,它也影響著你,


它影響著一切,而它的全部總和就將是你的一生!


所以這個瘋子必須被改變。


而覺知的奇跡就是除了只是變得覺知以外,你無需做任何事情。


 


正是以觀照它的現象來改變它,


慢慢地,慢慢地那個瘋於消失了,


漸漸地,漸漸地思想開始落入另一種形式,


它們的混亂不在了,它們變得更加有序了,


而後再一次,一種更深的寧靜呈現了,


而當你的身體和你的頭腦是寧靜的,你將看見它們相互間也是和諧的,


那兒有一座橋,現在它們不再會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


它們不再騎著各自不同的馬,第一次它們協調了,


而那種協調對第三步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那就是變得覺知你的感覺,情感和心境。


 


那是最微妙的層面和極其困難的層面,但是如果你能覺知思想,


而後它也只是更進一步而已,需要一點更高的覺知,於是,


你開始反映你的心境,你的情感,你的感覺,


一旦你覺知所有這三者它們都能連結成一個現象,


而當所有這三者就是一個 完全地在一起作用著,一起哼唱著,


你便能感覺所有這三者的音樂,它們已經成為一支管弦樂隊


 


於是第四步發生了,而這是你無能為力的,它照著它自身發生,


它是一個來自整體的禮物,它是給那些做了三個步驟的人的回報。


 


這第四步是使人醒悟的最終的覺知,一個人變得能覺知到他自己的覺知,


那就是第四步,它能造就一個醒悟的佛陀,而只有在醒悟中,


人才會懂得什麼是喜悅,身體知道快感,頭腦知道高興,


心靈知道快樂,第四步則是知道喜悅。


 


喜悅就是門徒或求道者的目標,


覺知就是通向目標的道路。


 


重要的事就是你是觀照著的,你不忘記觀照,你一直在看著……看著……看著,


而慢慢地,慢慢地,當那個看者變得越來越統一、越來越穩定、越來越不波動,


一種變化就發生了,你所看著的事就全都消失了。


 


看者自身首次變成了被看者,觀照者自身變成了被觀照者。


你已經回到了家。


 


by   Osho


                IMGP6351


                                     此文引自 - http://www.wretch.cc/blog/buddhall/14987730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P6140



 


師陞坐,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


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


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


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象。


 


 


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


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


須瀰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


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約「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


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行性自用。


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


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


「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


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


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


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


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


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


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


 


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


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IMGP6084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


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


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說。


 


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智小根人聞,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


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


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


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


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


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


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


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


愚者問於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開悟,頓見真如本性。


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需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


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


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


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


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用即[]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


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


 


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


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上文節錄自【六祖壇經】般若品



                IMGP6085


                                          此文引自 - http://www.wretch.cc/blog/buddhall/14856866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2739



 


文/見護法師


 


  


假始心通無量時,歷劫何曾異今日?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


 


心無所住,則無所執;無所住則動、靜不二,


無所執則定、亂無別,定亂無別即是不出不入的大禪定。


 


 


金剛經有一句名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現在、未來,佛教中簡稱為「三世」,大家對這三世似乎最是熟悉不過,


可是偏偏很多地方又玄奧難解。


 


時間的真相是什麼?佛經中說,時間是虛妄的。


這似乎是一件大違常理的事。我們明明覺到有時間,


有現在、過去、未來,怎麼說這是虛妄的?


 


其實,有誰體會過「時間」?我們只是看到人事物的遷變,


而定了一個共同的度量標準而已。這是一個人為的假相。


如龍樹的《大智度論》所說:


「見陰、界、入生滅,假名為時,無別時。」


 


那麼過去、現在、未來呢?不可否認的,過去曾發生過一些事情,


現在正發生一些事情,未來將發生一些事情。「三世是虛妄不實的」,


事實上是指出我們對過去、現在、未來的認知,是不正確的,是自相矛盾的。


這種不正確的認知又稱為「不正見」、「邪見」。那裏不正確?


這很不容易說明。而龍樹菩薩最擅長的,正是指出一般人觀念中模糊不清、


自相矛盾的地方。在《大智度論》第一卷中,龍樹探討時間的真相,


而且證明了三世是虛妄的。


 


有人問:「何以故無時?必應有時。


現在有現在相,過去有過去相,未來有未來相。」


 


一般人認為,過去和現在的「相」,也就是它的性質、特性,很明顯的不同。


現在正在發生,正在經驗感受;過去的感受已經過去了,不再能夠感受。


上一分鐘是過去,昨天、去年、過去世也是過去,所以過去是非常長的;


而現在只是當下這一剎那而已。未來則尚未來到,自然無從感受。


未來也是無盡的。這「過去相」、「現在相」、「未來相」不是很分明嗎?


這不就是「時間」的相嗎?


 


龍樹回答:


「若爾,一切三世時有自相,應盡是現在時,無過去、未來時。


若有未來,不名未來,應名已來。……若過去過去,則破過去相;


若過去不過去,則無過去相。未來時亦如是。以是故,時法不實。」


 


如果現在相、過去相和未來相是不同的,那麼應該只有現在,沒有過去、未來!


應為「現在」就是「現在存在」,而每一分、每一秒,時時都是「現在」,


沒有那一時刻我們是在「過去」或「未來」當中,


所以一切時只有現在,那有過去、未來?


 


而且,仔細再想想,「未來」的定義,就是「尚未到來」,這就是未來的相。


既是「尚未到來」,則不存在。「若有未來」,就是如果未來存在,


那就不叫作「未來」,應該叫作「已來」了!而如果未來不來(尚未到來),


則此未來根本不存在,何有未來可言?


 


過去也是一樣。如果過去不過去,而停留在現在,那根本不叫作過去。


如果過去過去了,那麼過去永遠消失了,不存在了,那還有過去可言?


一個不存在的東西,那有「相」可言?所以說,若過去過去,則破過去相。


 


這表示什麼?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觀念無法成立,


這三個觀念是自我矛盾的。我們覺得時間在流動,現在變成過去,


未來變成現在,這是一種錯覺。


 


很難相信時間只是一種錯覺,可是事實上,人很容易被自己的感覺所騙。


很多感覺很真實的境界都是錯覺。譬如在船上、火車上,就覺得兩邊的樹木


在向後飛奔;晚上走路,就覺得月亮在跟著自己走;科學家發現,鑽石和煤炭、


鉛筆心其實都是同樣的物質;愛因思坦也證明了物質即是能量,


光與熱其實和木頭、石頭是同樣的東西。我們還能盲目的相信自己眼睛所見、


直覺所覺嗎?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了解三世的虛妄性。我們知道,一切世間的現象都是無常的,


都有生、住、異、滅這四相。簡略一點,就說三相:生、住、滅。


再簡略一點,就說二相:生、滅。這意義是一樣的。譬如人,生出來、長大、


變老、死去;一個蘋果,生出來、維持一段時間,就會爛壞。


一切有為法,皆有生、住、滅三相。


 


可是仔細想一想。龍樹說:


「有為法不應有三相。何以故?三相不實故。


若諸法生、住、滅是有為相者,今「生」中亦應有三相,


「生」是有為法故。如是 處亦應有三相,是則無窮;


「住」、「滅」亦如是。若諸生、住、滅各更無生、住、滅者,


不應名有為法。」


 


如果一個有為法(如蘋果)有生、住、滅三相,那麼它三相中的「生」,


也是有為法,也應該有生、住、滅。也就是一個蘋果的「生成」這一個過程,


自應有它自己的「生、住、滅」三相。如此,要有一個「生生」法,


來生出「生」。若然,自更應有一個「生生生」法,來生出「生生」。


這不是無窮無盡嗎?那何時蘋果才能「生」出來呢?所以,此理不通。


 


相反的,如果蘋果的「生」相,沒有自己的「生、住、滅」三相,


那麼這「生」則不是有為法,而是無為法了!「生」是無為法,


這不是自我矛盾!這問題出在那裏呢?


 


問題出在我們執著了「生、住、滅」是三個不同的「法」。


其實,生、住、滅是不可分開的。在時間上,我們無法把「生」與「住」中間


劃一條線,說在這一秒鐘之前,是蘋果「生」的階段,在這一秒鐘之後,


是蘋果「住」的階段。所有這樣的劃分,都是人為的,假立的,


會產生如上的問題。蘋果的生成、住持、腐壞,其實是一個不可分、


無間斷的過程。


 


同樣的,三世也是如此。


過去、現在、未來,其實是一個不可分、無間斷的過程。


我們認為「現在」只是這一剎那,可是「現在」有多短?


「現在」如何變成過去?這是不能回答的問題,因為「現在」和「過去」


根本不可分割,根本不是二個。


 


就如蘋果的生、住、滅三相是一個不可分的過程,現在、過去本來是一體的!


只是因為我們的覺性昏暗,所以「過去」的事情漸漸模糊、淡忘。


誌公禪師說:「假使心通無量時,歷劫何曾異今日?」假始過去的事,


歷歷如今,與現在何別?過去如此,未來也是如此,因為眾生覺性昏暗,


所以不能通達三世。其實三世就只是這一念心!


 


當下這一念心,就含攝過去、現在、未來!如古德所說: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三世是無盡的,心也是無盡的。


 


有禪定的人,漸漸能通達過去未來的事情,因為心本來就是通達三世的,


只是凡夫的心,散亂混濁,如風中之燭,如池有波浪,不能了了覺照。


 


人對時間的感覺,就是從自心心念的遷變而來。


這是為什麼一般人,往往因心境的不同,而對時間長短的感受有極大的差別。


在靜坐之時,很多人覺得時間過得很慢,這是因為心雜亂紛飛,


不能安住所致。若能收攝一心,可能而數十分鐘已過去了,感覺只是一剎那。


對此人而言,在定中的時空與身心已與其他人截然不同了。


 


「一心不亂」能達到什麼程度?這是無限量的。


了解這一點,就知道高僧大德能入定十天半個月,甚至於菩薩、


聖者能入定千百年,決不是虛妄之談,只看定力深淺。而最高的一心不亂,


即是無念;既是無念,則時空盡泯,寰宇無蹤,


老和尚所謂「釋迦牟尼佛也找不到你!」


 


一切有為法,皆是生滅無常,但是有為法生、住、滅這個過程確又是無間斷、


不可分的。所以,要指出一個蘋果何時生成,何時壞滅,是不可能的。


這即是不生不滅。這個蘋果,事實上,與蘋果樹,乃至於整個山河大地,


皆是在一個共同的,不可分割的,無止盡的遷流變異之中。


 


故不生不滅,不是靜止不動,而是指法與法(物與物)之間,這種不可分割,


而又無常流變的現象。不可分割,故無自相(我相)、他相,自、他的獨立


生滅是虛妄的,是錯覺。無常流變,故法無定法;因緣聚合,似乎有各別相


(如蘋果)生起,因緣散滅,似乎有各別相壞滅。


 


眾生在這似有相中,便起了種種的貪愛執著;似無相時,便起了悲傷怨惱。


其實一切法,非有相,非無相,不屬有、無兩邊,故稱「中道」;


看破此一切虛妄之相,即是「實相」。一切法無有定性,故稱為空性。


 


若任何一個法 一個心念,一個現象、一個物件,若能暫時停留一秒鐘


完全不變,那它就應該永遠不變,永遠不滅。為什麼?如前所說,


任何有為法的變化,是牽涉到整個宇宙、整個法界,沒有法是獨立存在的。


所以永嘉大師說:「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若一個心念可以停留一秒鐘,表示它在這一秒鐘之中,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


與整個法界脫離了關係,也就是獨立於此法界之外,那麼它永遠不可能與此法界


產生任何關係。而事實並沒有任何法是如此的。


 


所以,任何法,心念也好,物質也好,只要有所變化,就表示它是時時


在變異之中,沒有一刻是不變的。如此觀察思惟,則能悟入空性的智慧。


 


了解了一切法,沒有一刻是靜止不動的,則世間沒有所謂「靜止」,


一切法皆是在動當中。科學家也證實了這一點:原子或能量,


沒有一刻是靜止不動的。一切看起來靜止的東西,桌子,石頭,高山,大地,


皆在運動,只是我們的心粗,不覺察而已。


 


若然,則「動」「靜」這種分別並不是相違背的,動、靜也是一如的。


流水也在動,桌子也在動,只是流水動的程度比較大。


然而一切都在動,只是動的程度有差別,在邏輯上,等於說一切都是靜的,


只是靜止的程度有差別。桌子是靜,流水也是靜,只是桌子比較靜;


「動」、「靜」只是描述相對運動(relative motion)的兩個不同的名相。


我們以為打坐是靜,走路是動,其實打坐也是動,走路也是靜。


 


這代表什麼呢?我們以為靜坐時,外無雜擾,內身不動,可以得到禪定。


其實靜坐時,內外也不是不動,只是「比較靜」。既如此,則知禪定的心,


本來不是須要依靠靜止的內外境;真正的禪定,不是靜止的心,


因為根本沒有絕對的靜止。不論內外環境是「比較靜」或「比較不靜」,


心都能不為境界所動,才是真正的禪定。


 


如六祖言:「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如此可知,無論在何時何地,


心都可以在定中的,這即是「不出不入」的大定。


 


心無所住,則無所執;無所住則動、靜不二,無所執則定、亂無別,


定亂無別即是不出不入的大禪定。如龍樹言:


「菩薩不取亂相,亦不取禪定相;亂、定相一故,是名禪波羅蜜。」


「動靜元是虛妄,日用一切現成」。六祖言:


「本性自淨自定。」


 


自心本無住,無住即是涅槃,此心本在定中,只是見境生心,


忽而貪此,忽而憎彼,假名為亂心。了達一切相皆是不實,皆是空性


(不定性,變易性,無自性),心能無所著,能作主,即是自在解脫。


 


了達此理,生死、涅槃,有為、無為,本來無二。



   DSC02684


                            此文引自 - http://www.wretch.cc/blog/buddhall/14960018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P6302



 


 


黃蘗禪師  【傳心法要】


 


 


菩薩者深信有佛法,不見有大乘小乘;


佛與眾生同一法性,乃謂之善根闡提。


 


大抵因聲教而悟者謂之聲聞,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


若不向自心中悟,雖至成佛,亦謂之聲聞佛。


 


學道人多於教法上悟,不於心法上悟,雖歷劫修行,終不是本佛;


若不於心悟,乃至於教法上悟,即輕心重教,遂成逐塊,忘於本心。


 


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


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


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然捨有三等: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虛空無所取著;


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捨。


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捨,無希望心,是為中捨。


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捨。


 


大捨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


中捨如火燭在傍,或明或暗。


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井。


 


故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過去心不可得,是過去捨;


現在心不可得,是現在捨;未來心不可得,是未來捨;所謂三世俱捨。


 


自如來付法迦葉已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


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


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故得者少;


然心即無心,得即無得。


 


佛有三身:法身說自性虛通法,報身說一切清淨法,化身說六度萬行法。


法身說法,不可以言語音聲形相文字而求,無所說,無所證,自性虛通而已,


故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報身化身皆隨機感現,所說法亦隨事應根以為攝化,皆非真法,


故曰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所言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


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各與塵合:


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


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束六和合為一精明。


 


一精明者即心也,學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


遂被法縛,不契本心。如來現世,欲說一乘真法,則眾生不信興謗沒於苦海;


若都不說,則墮慳貪,不為眾生,溥捨妙道;遂設方便說有三乘,


乘有大小,得有淺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餘二則非真;


然終未能顯一心法,故召迦葉同法座,別付一心離言說法,


此一枝法令別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此文引自 - http://www.wretch.cc/blog/buddhall/15003776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時間用來評斷別人的一天是痛苦的一天,


評判你自己的一天也是痛苦的一天。


不必要去相信你的種種評斷,


它們只不過是一種舊有的積習。


 


 


 


遭逢困境時,


歸向慈悲與真理吧。


 


 


 


雨,


好和不好的兩邊都下。


不要讓你的心受到自己種種分別心的評斷所煩擾,


讓自己普降慈悲的甘霖吧。


 


 


 


追根究底說來,


大部分的人都想要被瞭解與讚賞。


 


 


 


如果我們連單單一朵花都能清楚地看出奇蹟的話,


我們整個人都將改變。



                               


 


 


《佛陀的法音Buddha's Little Instruction Book

                             作者 傑克.康菲爾德 Jack Kornfield 原著/法觀法師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願意下輩子再牽你的手




好想牽著你的手


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


好想枕著你的掌心入夢


期盼夢中重溫你的溫柔


不要說愛憐是難求的情緣


不要說知音是相隔的遙遠


就這樣指尖輕觸


彼此的生命就有了綠色的盎然


好想緊緊的牽住你的手,感受你雙手的溫暖


執手,就這樣輕輕相握


凝眸,就這樣默默相望


不求你我的天長地久


只要你我片刻的深情相擁


好想好想牽你的手



就讓平淡的時光從我們的手中平淡的流走


曾經的日子裏我們各自過著各自的生活


未來的生活裏我們重復著日出日落


牽手,並不意味著永不分離


分手,並不預示著各奔東西


人生就是這樣分分合合煩煩憂憂


感情就是這樣緣起緣滅起起落落


好想緊緊的牽住你的手


風雨中的落寞和孤獨多想你能陪我一起走


摘一瓣心香寫下我真誠的祝願


遙寄明月帶去我深切的問候


問一聲啊,我心愛的人


傳說中的來生到底有沒有


我願下輩子再牽你的手


歌名:《下輩子如果我還記得你》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之相惜惜於品 人之相敬敬於德 人之相交交於情



 











































人之相惜惜於品 人之相敬敬於德 人之相交交於情




人的一生



選對老師,智慧一生;選對伴侶,幸福一生;選對環境,快樂一生;



選對朋友,甜蜜一生;選對行業,成就一生



面對......



面對玫瑰,不必浪漫;面對美女,不必多看;面對朋友,粗茶淡飯;



面對家庭,出力流汗;面對老婆,朝夕相伴。



人之相惜


人之相惜惜於品,人之相敬敬於德,人之相交交於情,人之相擁擁於禮,



人之相信信於誠,人之相伴伴於愛。



之最



健康是最佳的禮物,知足是最大的財富,善良是最好的品德,



關心是最真摯的問候,牽掛是最無私的思念,祝福是最美好的話語!



路和樹


愛人是路,朋友是樹;人生只有一條路,一條路上多棵樹;



有錢的時候莫忘路,缺錢的時候靠靠樹;



幸福的時候別迷路,休息的時候澆澆樹。



人啊



都說金錢是惡源,都想撈;都說美女是禍水,都想沾;



都說高處不勝寒,都想爬;



都說煙酒傷身體,都不捨;



都說天堂最美好,都不去!



如何品味人生



人生的確很累,看你如何品味,每天多尋歡樂,煩惱別去理會



短短數十寒暑,何不瀟灑面對



朋友經常聯系,別管電話太貴



閑時發個訊息,伴你開心開胃。



人這一輩子



人這一輩子,怎麽都是過,與其皺眉頭,不如偷著樂



冬天別嫌冷,夏天別嫌熱,有錢別裝窮,沒錢別擺闊。



閑暇養養身,每日找找樂,苦辣酸甜都嘗過,才算沒白活!





人生多有福,想開就知足。思量愚昧苦,聰明就是福。


思量饑寒苦,飽暖就是福。思量勞累苦,清閑就是福。



思量孤獨苦,友多就是福。福祿系於心,心正得大富!



平安就好



錢多錢少,常有就好;人醜人俊,順眼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



家窮家富,和氣就好;誰對誰錯,理解就好;人的一生,平安就好。



知音



茶——苦而後甘,令人回味;酒——綿而後勁,叫人道爽;



泉——清而味淡,卻用一生來品出甜。



一個知音,如茶、如酒、如泉,讓人受益一生。



會生活



多歇歇別太累,到時吃按點睡。看上就買甭嫌貴,決不和環境來作對。



得空與友聚聚會,既有清醒也有醉。能掙錢會消費,生活才算有滋味。



或……或



或淡或雅,花總在綻放;或盈或缺,月總在天上;



或高興或痛苦,日子總是在過;或期盼或失望,希望總在眼前;



或見或不見,朋友永在心間。



忘卻塵世的累



以粗茶淡飯養養胃,用清新空氣洗洗肺,讓燦爛陽光曬曬背



找群朋友喝個小醉,像貓咪那樣睡一睡,忘卻輾轉塵世的累。



情字了得



世上最難斷的是感情,最難求的是愛情,最難還的是人情



最難得的是友情,最難分的是親情,最難找的是真情



最難受的是無情,最可愛的是你微笑的表情!



懂得



懂得喝酒的人,找到感覺;懂得知足的人,找到快樂;



懂得放下的人,找到自由;懂得珍惜的人,找到幸福;



懂得關懷的人,找到朋友。



養氣



多讀書養才氣,慎言行養清氣,重情義養人氣,能忍辱養誌氣,



溫處事養和氣,講責任養賢氣,系蒼生養底氣,



淡名利養正氣,不媚俗養骨氣,敢作為養浩氣,會寬容養大氣。



養生四要素



善良是心理養生營養素,寬容是心理養生調節閥



樂觀是心理養生不老丹,淡泊是心理養生免疫劑。


歌名:《你是我想要的幸福》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幸福很簡單



 














































真的很幸福,
一條電話線,
不是為了訴苦,
而是要傾聽朋友的苦楚,
並予以默默的祝福。


真的很幸福,
不在他人眼光下過生活,
勇敢作自己,
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


真的很幸福,
安於平平淡淡,
幽幽雅雅的平靜生活。
與心靈對話,
讓心靈自由飛翔,
串出美麗的文字詩章。


幸福是一種滿足,
能知足就能滿足。
施比受更有福。
作自己,
知足惜福再培福


讀品味"我的幸福很簡單"有感


http://tw.myblog.yahoo.com/889-3558/article?mid=230533&prev=230677&next=230529&page=1&t_page=1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微笑作為禮物送給自己





勵志小品


 


2(23)


把微笑送給自己,就會為自己擦洗傷痛。


在生命之旅中我們必須有這樣一種風度,失敗與挫折,


僅僅是一個記憶,只會使我們更加成熟。


帶著傷痕給自己一點微笑,才是人生的又一份精彩。


 


把微笑送給自己,就不要太多的心情透支。


我們要學會過濾自己的心境,善於給自己的心情放假。


不停地奔波,讓我們的笑聲帶有幾份苦澀。


因此要經常打掃心靈的庫房,把昨日的煩惱清掃出去


,騰出心靈的空間來存放更多今天的快樂。


巨石無法壓跨的身軀,有時會被歎息擰彎。


 


一個人沒有一份好心情,物質上再富有也是一種“外強中乾”。


 


把微笑送給自己,就會給自己一份從容。


面對爭奇鬥豔的鮮花,我們會欣賞但不會陶醉,


面對襲來的風雨,我們會應對但不會逃避。


雖然我們不能停下奔波的腳步,但我們會掌握腳步的節奏。


無論是困難還是成功。有了困難,給自己一個微笑,


我們不會逃避,會努力面對尋求解決方案,這是一種美麗;


有了成功,給自己一個微笑,我們不會驕傲,


在成功的喜悅裏尋求解脫,坦然前行,


讓生命的腳步多幾份穩健,這同樣是一種美麗。


 


在生命之旅中我們須有這樣的一種風度:失敗和挫折,


不過只是一個記憶,只是一個名詞而已,不會增加生命的負重。


帶著傷痕把勝利的大旗插上成功的高地,在硝煙中露出自豪的笑容,


才是人生的又一份精彩。大風可以吹落碎石,卻永遠吹不倒崇高的大山。


我們需要學會過濾自己的心境,善於給自己的心情放假,不停的奔波,


讓我們的笑聲帶有幾分苦澀。因此,要經常打掃心靈庫房,


把昨日的煩惱清掃出去,騰出心靈的空間來存放更多的今天的快樂。


人生有時候就是活一種心情,心情品質也是生命的品質。


 


給自己一個微笑,你就會領悟:


痛苦一次,對快樂的理解就會更具體一次;


失敗一次,對成功的認識就會更深刻一次;


受挫一次,對順利的感覺就更清楚一次;


失誤一次,對認真的意義就會更明白一次。


 


給自己一個微笑,讓心情變得舒暢;給自己一個微笑,


讓心胸變得開闊;給自己一個微笑,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常常送給自己一個微笑,讓自己時時快樂,


你的一生一定是美麗快樂的人生。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