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真的很難得,人心也原本就是相當的高貴。


能夠生為「人」,這是相當難得且稀有的福報﹔


而人類的心智呢?更是高貴而必須多加的珍惜與善用才對。





 人生的命運流程,大家都是高低起伏的在變化著,


這其實是在所難免、也是很自然的一回事,


所以,我們最好還是要「平常」一點的來看待「運勢」的變化。





 「人氣五衰」是在觀察人生運勢的基本指標,當我們有警覺到的時候,


就應該即時的發揮出高貴的心智和堅強的意志來進行轉化,


免得拖延到「衰氣十足」的時候,那就更難轉化了。





 請問,我們要發揮什麼高貴的心智呢?





 就是~「自我提醒」的反覺力。





 例如說,時常自我提醒來督促自己要多做運動。


也例如說,當發現親眷的關係已經逐漸在惡化時,就要提醒自己說︰
 「啊,情緒或對抗,只會造成彼此的傷害而已,何妨體諒又溫暖的再努力一些。」




 能夠「自我提醒」而不要隨業漂流,這確實是相當高貴的心智能力,


大家都應該多加善用它來轉化自己的命運流程。


其實,在以下的各個關鍵要領中,「自我提醒」的反覺能力,


也都是決定成敗的主要因素之一。





 當然,在能夠「自我提醒」之後,


後續的那一種「奮鬥的意志(鬥志)」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談過了「自我提醒」和「奮鬥意志」的必要與重要,


接著,就來談向轉化命運的第二個關鍵要領是什麼呢?





轉化命運的第二個關鍵要領是~「要能夠改變身心習慣」。





 我們說要來轉化命運,當然是希望要把自己的運勢轉向於美好的一方面,


所以,當然是要把身心當中那一些不好的習慣給轉化成為好的,


然後,又要將一些好的習慣再實現得更自然、更平常一些。





 在這裏所提到的「身心習慣」,


包括外在語言、行為的各種反應習慣,


更包含著內在的思想、觀念和各種價值觀,以及心理、情緒方面的一些反應習慣。




 人生的整個命運(因果),都是由業力在導演的﹔


而業力呢?


就很具體、又相當實在的表現在你身心當中的反應習慣之中,


這在前面第五篇裏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為了讓現在和未來的命運,都能夠轉向比較好的運勢,


同時,也為了要讓自己的生活能夠過得安樂一些,


我們就應該要從現前當下的各種習慣中,


一步一步的來調整那一些既定的觀念和各種情緒的反應習慣,


並且,還要變化那一些已經習以為常的不良習慣。





 在不能清淨的地方,多努力的清淨一點;


在散亂不安的時候,要即時而堅決的勉強安定下來;


在放不下的地方,何妨就放輕鬆一點的生起智慧的覺觀,


並且還要再明白到決定性的明白。


還有,在善良不起來的地方,


就應該要儘量的多柔軟一些、多慈愛一些、多溫暖一些就是了。





 這一些不能清淨的、難以安定的、沒辦法放下的,


和善良不起來的各種身心反應。總歸一句話,


都只是屬於你過去所累積下來的習慣反應而已。


敬請大家,寧靜下來的想它一想,


自然就會明白我所說的「只是習慣反應而已」的這一句話,


它確實是相當真確的。





 既然是「習慣而已」,就代表它們是可以被改變的、能夠加以變化的嘛,


是不是呢?就只是習慣而已嘛,


就看你願不願意去改變而已。





 有誰規定說~你過去所累積下來的個性或天性是不能變化的嗎?


如果都不能夠改變的話,


那麼,業力的內容,就會原封不動的和過去是一樣的。


業力的內容,既然並沒有發生了什麼變化,


你又怎麼能夠要求命運的流向會發生轉變呢?


所以,我們都要能夠改變習慣啊。


改變得愈多、變化得愈全面性的、愈深化的,


自然就愈有力量來轉化命運的運勢了。





 其實,在現階段裏,


你如果已經發覺到有某一些心理上、或是言行上的反應習慣,


它們已經在為你帶來一些衝突、苦惱與不安了,


那麼,你又何苦一定要堅持在過去的反應習慣裏呢?


你又何必一定要堅持著那一些「既定觀念」呢?


又何須迷失在慣性中自討苦吃而損人不利己呢?


又何苦的一定要維持著那一些所謂的個性、或是天性的這一種東西呢?





 知道嗎?何謂個性呢?它就是你個人所正在堅持的習慣性啊。


什麼叫做天性呢?


就是那一些已經很天生自然在發展的習慣性而已嘛,


是不是呢?是那一些比較深化的習慣反應、或是慣性作用而已嘛。




 我們如果一定要「堅持」著什麼的話,


總應該要堅持一些比較好的、比較優質的才對。


做為一位清淨和優質的佛弟子,


我們又何必去堅持那一些不良天性或個性的習慣來傷害別人、來苦惱自己呢?


或者說,又何苦的一定要去堅持著那一些會讓自己的運勢變得不好的壞習慣呢?



這不是很奇怪嗎?





 所以囉,乾脆一點、直接一點,應該要改變的,就直接變化就好了!


理由不必太多﹔


理由愈多,就愈會拖泥帶水。


要多一點的,應該是你的笑容與寧靜,要多一點的也許是你的包容和智慧,


而不是那一些「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藉口吧。





 以「變化身心習慣」的這一件事情來說,


在你已經知道它的真實性與重要性之後,如果有人對你說:



 「我也知道某一些身心的習慣,確實是應該要變化才對;


可是呢,我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對於這樣的理由,


以學佛的立場來說,我們就可以對他說:



 「那並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而是因為你還沒有得到決定性的明白,


是因為你一直還在眷戀著過去的那一些習慣而已。」是不是呢?





 尊貴的大眾們,談到要來變化身心習慣的這一回事,


最根本重要的是~一定要轉化你內心那一些比較深沉的觀念和想法的習慣,


還有你平常的一些情緒的反應習慣。


這一些內在心理的反應習慣,才是影響命運的主要關鍵力。





 什麼叫做內在心理的反應習慣呢?





 例如說,開車在路上,看到前方的紅綠燈時,


你時常就會起心動念的有一種心聲在希望說︰「趕快變綠燈。」


或是說︰「綠燈不要變。」這樣的「希望」,


也是我們內在心理的一種反應習慣。只因為它是屬於比較輕微的心理習慣,


所以大家才沒有覺察到那也是「煩惱(浮散)」的一種而已。


類似這一種嘀嘀咕咕的輕度煩惱,


包括~在看電視節目時,


希望下一幕要怎麼發展、……等等這一些垃圾的心理習慣。





 也例如說,當甲、乙兩位候選人在進行選舉的時候,


人心就時常會因為偏愛甲方,所以就討厭乙方。


也就是說他之所以討厭乙方,是因為他在喜歡甲方。


這一種「相對化」的心理作用,


正是人心時常在上演的一種內在心理的反應習慣。





 其實,你固然有權利去選擇你所喜歡一方,


卻並不必要去討厭你所沒選擇的那一方吧!


無奈的是~人們內在心理的反應習慣,


似乎是早已經習以為常的在分別取捨>而徒增困擾了。


其他的像對於球隊、明星、黨派、……等等的差別偏好,


也如同上例一般。





 又例如說,「事情生心情」的心理反射,


也是人心普遍都是如此的一種反應習慣,


更是已經潛入人心深處的一種無明習慣了。


至於「知見立知」的我執見解,則更是深藏於人心的慣性中的慣性了。



 從以上由淺而深的例子看來,我們將可以發現說︰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確實是充滿著各式各樣內在心理的反應習慣啊。」





 在這裏~我想要說的是,你那一些心理慣性,


如果可以為你帶來快樂的話,那麼,你儘可以暢快下去,


我也沒有任何言語可說。


但是,假設某一些心理習慣的反應,


確實是已經為你、或對別人帶來苦惱的時候,


那麼,對於一位有智慧勇氣的人來說,


就應該把它們都當成只是一種「習慣」就好了。





 既然只是「習慣」而已,就表示它是可以改變或變化的﹔


更何況說~「心理作用」的主控權也應該是操縱在你自己才對啊。


所以囉,也許是為了要轉化命運、


也或許是為了要讓自己的現在和未來可以過得更好一些,


那麼,當「心理習慣」又在蠢蠢欲動、或是又在作祟的時候,


就應該即時的自我提醒一下,


主動一點的把那一些會造成心理苦悶、


或傷人害己的不良習慣給快快的變化掉吧



。總而言之,能夠改變了多少的不良習慣,


自然就會解脫多少的心理苦悶就是了!




 在首楞嚴經裡面,佛陀曾經對阿難尊者說: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
 順習,就是「順從著習染的慣性而一直都沒有變化(提昇)」的意思


變流,就是「輪迴流轉」的意思。




 確實啊,我們就是一直在順從著各種慣性的作用在經營著自己的人生,


並且,也不願意去改變那一些心理慣性,


所以才會始終都相續在生死輪迴之中、


才會讓自己一直就流轉在苦悶與雜亂的心情裏。




 希望大家多多的領會這一句經文的提醒,


並且,多多的變化各種心理習慣才好。如此一來,


你將很容易就可以領受到轉化命運的機制與著力點了。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y_7yKx.FFRnny4kDFjn2WtPbJA--/article?mid=24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e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